天天看点

良渚遗址中出现了哪些《诗经》里的植物?今日份小课,听考古专家来聊一聊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余雯雯 通讯员 俞静漪

《诗经》里记载的一些植物,哪些出现在良渚古城的遗址中?

5000多年前的良渚先人,都种植哪些瓜果?

“蒹葭苍苍”中的蒹葭,在良渚时期用来做什么?

钱江晚报 小时新闻联合中国湿地博物馆正在推出“诗经里的湿地植物”文化小课,多位专家将分享他们对诗经植物的不同解读,带大家一起进入诗经的草木世界(详情点这里)。

特别提醒一句,中国湿地博物馆的《草木有心——诗经湿地植物文化展》即将收关,有时间记得去打个卡。

良渚遗址中出现了哪些《诗经》里的植物?今日份小课,听考古专家来聊一聊

今天的小课,我们请来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武欣,她主要从事浙江省内的植物考古工作,曾参与良渚文明丛书编写,合著有《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这次她将从考古的角度谈谈诗经的植物知识。

良渚遗址中出现了哪些《诗经》里的植物?今日份小课,听考古专家来聊一聊

人与植物的关系其实就是与大自然的关系,人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等都是取自大自然,因此植物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就是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目的是解释古代人类文化发展史。

《诗经》三百多篇中,其中有一百四十多篇都提到了植物,据统计共135种。

植物的进化其实是比较缓慢的,《诗经》中提到的一些植物,到今天还能看得到,同样在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也存在,只不过有些植物的进化程度存在差异罢了。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良渚遗址中出土的《诗经》里记载的一些植物。

良渚时期水稻规模大产量高

池中寺粮仓可以放入20万公斤稻谷

淀粉类的食物总能给人一种满足感,在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采集和狩猎是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一些富含淀粉的食物比如菱角、橡子就备受人们的青睐。到了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良渚时期,水稻自然而然成为人们的主食。

关于水稻,《诗经》中有此描述: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

水稻,学名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是世界上近一半人口的主食。在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发现中,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是距今1万年前上山文化时期出土的稻米,是一种较为原始的栽培稻类型。

经过几千年驯化,良渚文化时期时,稻作农业生产已经相当成熟,生产规模大,产量高,稻米成为先民们食物的主要来源。茅山遗址和施岙遗址分别发现了以红烧土铺面和“井”字形结构的古稻田田埂,稻田灌溉系统比较完善;良渚古城内,很多地方发现了稻谷(米)遗存,量最大的即池中寺粮仓,据推算约有20万公斤的稻谷埋藏在此。

良渚遗址中出现了哪些《诗经》里的植物?今日份小课,听考古专家来聊一聊

▲莫角山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

良渚遗址中出现了哪些《诗经》里的植物?今日份小课,听考古专家来聊一聊

▲考古挖掘的炭化稻谷层

根据种植环境的差异,水稻也有早晚之分。早稻一般在3、4月播种,7月即可收获;晚稻一般在6月播种,10到11月收获。《七月》中说的“十月获稻”指的是晚稻。

良渚时期的人们

已经开始种桃树、吃甜瓜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桃夭》

夏季的水果中,水蜜桃是较早上市的。因其个大、味甜深受人们喜爱。因此《诗经》中用“有蕡其实”来说桃子又多又大。浙江境内就有8000年前的桃核出土,但当时的核比较小,目前的判断应该是野生品种。到了良渚文化时期,桃核有了明显的增大,桃核越大意味着桃子越大,说明已经是人工驯化的。也就是说,当时良渚的人们已经在种植培育桃树。从另外一个层面也说明,浙江是现代毛桃的起源地之一。

良渚遗址中出现了哪些《诗经》里的植物?今日份小课,听考古专家来聊一聊

说完了水果,再看一种瓜。

《诗经》中有几处都提到了瓜,比如: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七月》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信南山》

绵绵瓜瓞。——《緜》

瓜的种类很多,现在常见的有西瓜、黄瓜、冬瓜、南瓜、甜瓜等,其中西瓜、黄瓜、南瓜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传入中国的,冬瓜和甜瓜是中国本土就有的,目前暂时没有发现史前时期冬瓜遗存,最早的文献记载也晚到三国时期,加上“七月食瓜”的季节限定,因此此处吃的瓜只能是甜瓜。

良渚文化时期的一些遗址都发现了甜瓜,而且根据研究当时的甜瓜已经有了口味之分,一种是偏甜的甜瓜,一种是菜瓜。在新石器时代,随着时间的发展,年代越晚,甜瓜类型所占的比例高于菜瓜类型。

“蒹葭”是当时做

草泥包的材料之一

芦苇在《诗经》中的出现有一幅非常美的画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本草纲目》中说:初生为蒹,开花前为芦,花后为苇。蒹葭就是指没有长穗的出生的芦苇。芦苇多成片生长于池塘或河边、溪边的浅水区域,茎秆坚韧,纤维含量高,可用来加工成扫把、席子等用品。

良渚先民在建造水坝和堆筑莫角山时,用到了一种非常简便好用的材料——草包泥。即以木臿挖取沼泽淤泥土,以草茎在外层缠绕包裹,一般规格为40×10×8(单位:厘米),即成草包泥,平均一块重6公斤。

经过鉴定发现,这种草包泥外部包裹和捆扎的材料就有芦苇和竹子。

良渚遗址中出现了哪些《诗经》里的植物?今日份小课,听考古专家来聊一聊

▲出土的草泥包

良渚遗址中出现了哪些《诗经》里的植物?今日份小课,听考古专家来聊一聊

▲水坝剖面上的草包泥

其实,草包泥就类似于今天的抗洪沙袋,层层堆砌,中间的草茎能起到加强筋的作用,是良渚时期乃至后世堆筑中反复使用的一种材料。有时候,这些“草泥包”用来放在水坝的迎水面,用来抗洪,也有的直接置于低洼处作为地基。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