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诗意“折柳”

诗意“折柳”

“缅怀时刻和圣火熄灭,都是奥运会的规定动作,就像是命题作文一样。”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分场导演黄辉揭秘道,将这两个重要的“规定动作”,进行中国式的诗意表达,可谓煞费苦心。

诗意“折柳”

于是,主创团队寻找到另一个象征性的“语言”——折柳。为什么要用“折柳”来表达诗意,黄辉导演这样解释“古人在分别时,会在城边或河边的柳树上折段柳枝送给即将远去的亲人。于是我们想到让演员们手上拿着发光柳条,用中国人的方式去讲述缅怀、离别的故事。”

这样的表达方式,毫无疑问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也是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和中国人民对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的深厚友谊和思念之情的,具有深厚的中国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也有极好的生活寓意和感情寄存。

对冬奥会闭幕式赋予这样一种场景和内涵,也让我这个“折柳”人,想起了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记忆也一下子被拉回到四十多年前。因为,那时的折柳,是一个真正有诗意的地方,一个能够让人流连忘返、深深陶醉的地方。

对,这就是我的家乡——折柳,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而诗意,也是来自于“分别”,来自于难舍难分,来自于情意绵绵。有关“折柳”二字的来历很多,有说情人分别时的场景,有说故人分手时的感受,也有一些诸如七仙女下凡这样的传说。

折柳,在江苏丹阳市的东南面,曾经是丹阳的一个独立镇,现合并到陵口镇,但折柳依然是折柳,那个有着太多回忆的折柳。

诗意“折柳”

一条并不宽敞的小河,小河两岸尽是倒挂的杨柳,杨柳下,河边的居民洗菜的洗菜,淘米的淘米,洗衣的洗衣,垂钓的垂钓,嬉水的嬉水,好一派欢快的景象,又充满诗意和向往。而小河之间的青石桥,也在路人的脚下,变成一盏路灯,照亮来往行人的路。河两边的房子,也与小河交相辉映,都是清一色的青砖瓦房,都是用木头做的门窗结构,小巧玲珑。稍作留意,就可以发现,每天早上的小河两旁,爱漂亮的妈妈女儿们都会对着小河一遍又一遍地梳头。即便是短头发的女性,也要反复多梳几遍。男人们则忙于垂钓,或出工前的各种准备。

也许有人会说,在一条小河里又是洗菜淘米,又是洗衣嬉水,岂不很不讲卫生。那你错了,这条小河,不仅水是流动的,而且环境非常优美,小河两旁没有任何污染。河两边铺满青石,且经过时间的摩擦,已经像一面面镜子,让姑娘们对石羞视姣容。清澈见底的河水,经常能吸引路人停下脚步,观看鱼儿戏水。

可以肯定,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其他主创人员、导演,都不知道有一个小地方名叫折柳,而“折柳”的含义也是“分别”的意思,是“恋恋不舍”的场景。但是,内涵都是一样的,折柳于每一位有过分别经历的人,都是一样的难舍难分,一样的心心相印,一样的心心念念。

今天的家乡,虽然名称仍叫折柳,也仍然能够让人觉得很有诗意。但是,像过去那样表达诗意的场景已经没有了。经过改造的小河,比原来宽多了,重新修建的桥梁,是原来的多倍宽,河两边的道路不仅很宽,而且都是楼房,很有现代化气息。只是,柳树没有了,青石板消失了,水也不再清澈见底,特别是汽车过后,还会掀起一片灰尘。更多情况下,“折柳”表达的是繁忙,是热闹,也是进步。即便分别,也不再以充满诗意的“折柳”方式(也已无柳可折),而是一句简单到无情无义的“拜拜”,折柳于我,与每一位折柳人,似乎都有一种缺少诗意的感觉。

诗意“折柳”

诗意,何时才能回归折柳,让我这个折柳人很是惦念。虽然经过环境治理,折柳也在向着“折柳”回归,但是,真正要回到充满诗意的折柳,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希望冬奥会上展现的“折柳”场景,能够在折柳面积不算大的土地上出现。我们可以不复制过去的场景,单纯复制,也会失去对进步的追求。但是,我们需要折柳仍然充满诗意,仍然能够让所有的折柳人流连忘返,让折柳继续成为诗意的表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