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陕西宁强:绣娘飞针走线 “绣”出幸福日子

西部决策网讯人勤春来早,非遗刺绣忙。连日来,位于汉江源头的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二道河羌绣传习基地,二十多个绣娘加班加点,飞针走线,忙着为客户赶制羌绣产品。

陕西宁强:绣娘飞针走线 “绣”出幸福日子

王娟(前排一)等绣娘们正在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二道河羌绣传习基地为客户赶制羌绣绣品

陕西宁强:绣娘飞针走线 “绣”出幸福日子

宁强羌绣传承人王小琴(右一)正在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二道河羌绣传习基地指导王娟等绣娘生产羌绣绣品

“春节前,我们接到了多家客户的订单。为了坚守信誉和承诺,为了保质保量并按时完成产品,春节还没有过完,正月初五,我们就复工复产了,每天至少有二十多个绣娘从早忙到晚。”2月19日,宁强羌绣传承人、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小琴一边带领绣娘刺绣一边对笔者说,“其实,我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实现着我们的梦想。我们坚信,我们的羌绣产品会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陕西宁强:绣娘飞针走线 “绣”出幸福日子

宁强羌绣传承人王小琴正在汉源街道办二道河羌绣基地指导郑娥等绣娘生产羌绣绣品

陕西宁强:绣娘飞针走线 “绣”出幸福日子

郑娥等绣娘正在飞针走线赶制羌绣绣品

被列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宁强羌绣是宁强县的文化名片和绣娘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从大山深处走来的王小琴克服种种困难,以“公司+学校+基地+合作社+绣娘”的模式,组建了10个羌绣传习基地,开办了3个社区工厂,研发了300余种羌绣产品,培训绣娘6000余人次,带动留守妇女灵活就业1200余人,不仅增加了绣娘的收入,传承了羌文化,还使羌绣走俏海内外。她的公司被授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陕西省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汉中市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她荣获了“陕西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农民工”、汉中市“天汉工匠”等荣誉称号。

陕西宁强:绣娘飞针走线 “绣”出幸福日子

绣娘们在展示羌绣绣品

出生在宁强县舒家坝镇郑家坝村的郑娥,在两三岁时,因突发高烧用药不当,致使她从此无法开口说话。长大后,经人介绍,2006年,郑娥与舒家坝镇黄家梁村的陈太彦喜结连理,育有两个子女。平时,郑娥就在家种地、照顾父母及子女,丈夫就到离家10多公里的县城建筑工地打工挣钱养家。2017年8月,舒家坝镇举办羌绣技艺培训班,陈太彦立即给酷爱刺绣的郑娥报了名。随后,她参加了10天的羌绣技能培训。在培训结束的当天,她跟王小琴签订了产品收购合同。通过培训,郑娥的眼界开阔了,刺绣的技艺有了较大提高,绣出的绣品深得人们喜爱。当年年底,王小琴回收了她的绣品,郑娥第一次挣到2000多元,当时笑得合不拢嘴。后来,郑娥干脆到王小琴的羌州绣娘公司一心一意做起了羌绣活,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在王小琴的帮助下,在郑娥夫妇的努力下,郑娥一家不仅提前脱了贫,住上了小洋楼,郑娥还成为“羌绣名人”——2018年10月,她跟随王小琴等人前往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参加了“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启动仪式;2019年7月,郑娥获得自强励志类“陕西好人”荣誉称号;2019年10月,郑娥荣获陕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2021年4月,郑娥荣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

“我是铁锁关镇周家坎村的一名‘80’后留守妇女。2018年上半年以前,我一直在家照顾父母、带孩子等。2018年下半年,我参加了铁锁关镇羌绣技能培训班,从此喜欢上了羌绣,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绣娘。每天只要有空,我就会拿起绣花针绣起来。在王小琴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的刺绣技艺不断提高,绣出的绣品非常抢手,不仅使我有了稳定的收入——每月至少能挣2000多元,还能照顾到家庭,真是两全其美啊!”2月19日,宁强县铁锁关羌绣传习基地负责人王娟笑呵呵地对笔者说,“目前,我们这个羌绣基地已带动了50多个留守妇女利用空闲时间从事羌绣生产。只要人心细、手巧、勤快,挣些零花钱没有一点问题。今后,我们要继续努力,加大培训指导力度,不断提高羌绣技艺,带动更多留守妇女通过羌绣增收致富。”

陕西宁强:绣娘飞针走线 “绣”出幸福日子

王小琴与绣娘们在交流羌绣服饰花纹及针法技艺

谈到感悟和今后打算,王小琴说:“多年的坚守和付出,一路走来,我用汗水浇灌初心,用匠心筑就梦想,用执着书写芳华,用委屈做大格局。作为羌绣传承人,我将继续秉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以大国工匠和身边同仁为榜样,做好技艺传帮带,珍惜荣誉再出发,不忘初心,筑梦芳华,一针一线‘绣’出传承路,‘绣’出人生精彩,‘绣’出幸福好日子。”(吴天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