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

湖笔

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善琏古属湖州府,故称湖笔。湖笔自元代以后取代了宣笔的地位,分羊毫、狼毫、紫毫、兼毫四大类,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湖笔选料严格,如羊毫主要选用山羊腋下毛,所取毫料须多晒,除去污垢,然后根据毫料扁圆、曲直、长短、有无锋颖等特点,浸于水中进行分类组合,一般要经过浸、拔、并、梳等70余道工序。被誉为“笔中之冠”。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湖笔兴盛于元朝,其出现在湖州善琏有着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

(1)市场需求

伴随着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兴起,人们对毛笔的需求变得极大。

(2)地理位置和原料

离人文胜地苏杭都不远的善琏,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无论是取杭嘉湖一带的山羊毛做笔尖,还是用余杭一带的山竹做笔杆,都很便捷,且质量有保证。

(3)工艺

更为难得的是,当时在湖州有不少文人墨客都特别钟意字画,包括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内,都进一步对湖笔工艺进行了加工和完善,使得它越来越适合书写、绘画。

徽墨

徽墨是以松烟、梧桐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墨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防虫等特点,是书画艺术的珍品。徽墨有高、中、低三种规格,高档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1)工艺

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唐末五代时期,易州著名墨工奚超、奚庭诖父子以及张谷等人迁居歙州。

(2)市场

宋朝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逐渐活跃,文学艺术活动日益繁荣,科举制度影响下的读书风气日盛,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明代,社会需求量增大,徽墨生产为满足市场需求而增大;清初政府重视经济的恢复发展,对汉文化采取包容政策,促进了徽墨需求市场的恢复和发展。

(3)原料

黄山、宣城山麓盆地与平原谷地多砂壤土、溪河两岸多冲积土,适宜制墨材料松木、桐籽树的生长。

宣纸

产于安徽南部泾县,因历史上属宣州府,故名。宣纸最早产于唐代,它的原料是青檀皮。清代才掺和稻草,改变了用料比例。宣纸分生熟两种,生宣渍水渗化,作写意画最好;熟宣经过胶矾浸染,不渗化,宜于工笔,细描细写,为书画最理想的用纸。宣纸具有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毛、不怕舒卷、抗老化、久不变色、不蛀不腐、卷折无损等特点,便于收藏,有“纸寿千年”之说法。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1)原料

泾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草本植物约计1000余种,适宜宣纸的取材与制造。

青檀皮取在泾县及周边地区喀斯特山地丘陵地带生长的青檀树,组织均匀、纤维匀整、三年左右嫩枝的韧皮组织。沙田稻草取自泾县及周边地区河谷平原沙土上生长的纤维长、韧性强、不易腐烂的金黄色稻草。水取自泾县境内的山泉水。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2)工艺

明朝宣德年间,宣纸开始由宫廷进行监制,制造技艺飞速发展,宣纸制作技术自此走向完备。

端砚

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因隋在肇庆设端州府,所以称端砚。端石是一种水层岩,开采于唐,宋代已为世人所重视,其特点是石质细、易发墨、墨过细稠而不滞、不易于涸。端石以紫色为主,名贵的石品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苏青、冰纹等。端砚贵有石眼,它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的石核形状的眼,人们利用石眼花纹雕刻的砚台尤为名贵,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端石块大的不多,故多随形雕刻,追求气韵。端砚与歙砚、洮河砚、澄泥砚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砚。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端砚之所以称雄于世一千余年,满誉天下,主要是它具有质刚而柔的优良石质和丰富多彩的天然石品花纹而使历代无数人为此陶醉、痴迷。

从地理位置来看,这一带位于广东省的中西部,西江中下游,在地质上属于沉积岩,也叫泥质板岩,约形成于泥盆纪中期,这是端砚形成的先天条件。

(2)历史

以砚为耕的肇庆市黄岗镇白石村,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村民世代制砚,书写着端砚制作文化的兴盛与辉煌。远在唐武德年间,砚台的加工制作便成为白石村人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代代相传,他们的繁衍见证着端砚制作文化的悠远历史。端砚就是从这里走向文人墨客的书房,走向帝皇的几案,成就了辉煌的中华文化。清代末年,在白石村形成了程、罗、蔡、郭、梁、李等制砚世家。目前该村将近300户人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从事端砚的制作业。

文房四宝独具一格,它既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 又为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天,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中国优秀文化,正是为创造未来的新文化。这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东汉以前,砚被称作“研”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文房四宝”以砚为冠,论及名品砚台,总离不开“端、歙、洮、澄”。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为诸砚之首。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砚中极品:端砚

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因其良好的发墨特性,为历代文人墨客称颂不已。不过,如今端砚的实用价值却鲜有人提及,端砚已成为一种艺术品和收藏品,人们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丰富的石品花纹与细腻的雕工上了。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端砚以石质优良、细腻滋润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优点,被推为“群砚之首”。用于书画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石制砚,以石质要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储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端砚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端砚石由于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具有发墨不伤毫和呵气可研墨的特点。端石中的佳品长年浸于水中,温润如玉。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端溪砚史》称之:“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歙砚和端砚并称,而端砚又较歙砚更佳,据说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后主时端溪石已不太好找,不得已才采用歙石。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四大名砚:歙砚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歙砚产于安徽歙县,唐开元年间开始制作。据史书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闻天下。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它有天然生成的纹理:金星、眉子、细罗纹、水浪纹等。“金星”融结在砚石之中,形如谷粒多如秋夜星星,闪闪发光;“眉子”似的眉毛,粗、细、疏、密,各具神采;“水浪纹”如水的波纹,变化无穷。歙砚的雕刻艺术受徽州砖雕和木雕的影响,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浑朴,大方匀称。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在南唐时期,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极为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冠。宋代,歙砚获得很大发展,歙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佳者。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四大名砚:洮河砚

洮河砚是古称,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现在被简称为洮砚。用以刻洮砚的岩石取自甘肃卓尼喇嘛崖,精品常卧深潭水底,取之极难,获之不易。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洮河石的石品高雅,常呈绿色,但不翠绿,多为淡绿泛蓝,晕点片片,酷似薄云晴天﹔石质温润如玉,叩之却无脆声,浑朴而无火气。涩不损毫,滑不拒墨﹔发墨迅疾,久蓄不涸。总之,无论观赏,抑或实用,均属上乘,故被古代文人雅士共识为中国名砚之一,名列端、歙砚之后。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呜呼,此乃画中窥美,欲亲眼目睹精品洮砚,难矣。它虽位列第三,存世量却远寡于端、歙,何耶?可能是佳石难求吧。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四大名砚:澄泥砚

澄泥砚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制作的砚具。它并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烧炼而成,也是中国名砚之一。澄泥砚制作起源于唐代,至宋代兴盛起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澄泥砚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不损毫不耗墨,能与石砚媲美。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澄泥砚造型朴实无华、山东的鲁概砚都属于澄泥砚的一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澄泥砚始于晚晋唐初之山西绛州,是人工手作之陶类砚,制作方法沿革自秦砖汉瓦,经无数改良而精制所成。佳品坚实过于石,不涸水不伤毫。色多作鳝鱼黄、虾头红、朱沙红、绿豆青等。真正澄泥砚制法因古人不轻易传授秘方于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后来制成之作品多不属佳品了。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如何辨别砚的品质

看:看砚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等。如果砚已经修补过的,其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总会有差别。

摸:拿到一方砚,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来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觉,说明其石质较差。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敲:将砚面用五指托空,轻轻击打,或用手指弹砚,闻其声。若为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体现出端砚石质的嫩与老。而歙石砚敲击则以清脆的“铛、铛”金属声为最好。如果声音为“噗、噗”,就说明该歙石多泥质,或石质有暗伤痕,为下品。

洗:砚最好要经过清洗,尤其是古砚因砚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砚的自然美纹,也分辨不清石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砚的墨痕,看砚石是否有伤痕和修补过的痕迹。

【地理素养】文房四宝与地理,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鉴赏:端、歙、河、澄

掂:用手掂砚的分量。同样大小的石砚,一般来说砚石物胶结紧,颗粒细;轻的说明胶结松。掂的方法尤其对歙砚比较适用。

刻:一方砚的好与差,首先考虑的是石质的好坏。对于砚石熟悉的只要用力在砚石上轻轻地刻上几道,马上就会感觉出砚石的优与劣。

练习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浙江省湖州市是湖笔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文房四宝行业特色区域”——毛笔之都。

1.明初湖州上贡笔料,“岁办笔管共13587个,山羊毛10斤5两”。湖笔逐渐取代宣笔而兴起,其根本原因是( )

A.工艺精湛B.政府支持

C.原料优质D.市场广阔

2.湖州市近几年从提升传统产业、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适当降低对湖笔制造企业的年销售额指标要求,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降低毛笔生产成本

B.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C.增加产品品牌效应

D.提高产品市场价格

3.近些年,湖州市引导企业将毛笔生产从实用型转向工艺型、礼品型。这样做的最主要目的是( )

A.降低销售成本

B.提高产品附加值

C.降低环境污染

D.提升消费者体验

解析:1.C 2.C 3.B

第1题,结合题干可知湖州“上贡笔料”以笔管、山羊毛作为贡品,可推断出湖笔的原料优良,因此逐渐取代宣笔(以竹管、兔毛为原料)而兴起。

第2题,题干中“从提升传统产业、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说明政府注重对产品内涵的挖掘,注重对产品品牌的培育;降低销售指标与降低生产成本无关;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需要加强研发而不是降低销售指标;大陆毛笔生产厂家众多,提高产品价格势必降低市场竞争力,也不是降低销售指标的目的。

第3题,工艺型、礼品型产品面对的消费群体层次高,产品的价格也会随着精湛的制作、精良的包装工艺等得到提升,进而提高产品的利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