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随笔:忻州古城秀容书院博物馆中的“书法”

2月20日,壬寅正月二十。

与正月十五之前相比,来秀容书院博物馆的人明显减少许多。但是,昨天与今天是周六、周日,加上还有一些学校尚未开学,中午过后,依然会有不少游客进入。

随笔:忻州古城秀容书院博物馆中的“书法”

在博物馆的“秀容弦歌”和“前贤遗珍”展厅,除了其他珍贵展品,许多人对展厅中的数幅书法作品很感兴趣。有的长时间驻足品味,有的拍照留存,有的相互议论。总之,大家有一个感叹就是,过去的人,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书法真不错。

不由想到近些年来关于书法的各种“争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关于“丑书”的看法。

前不久,中书协等11家协会、学会联合发出《关于规范使用汉字的倡议》。

倡议一共有6条,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求,要求“积极推广应用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字库字体使用审核把关”,“提高从业人员的汉字使用规范意识和业务能力素养”,“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等。倡议强调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根,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

许多人都认为,第4条可以是“倡议”的最大亮点,因为这一条指出“自觉抵制忽视汉字书写规范、书写技法和文化内涵、审美特征,故意将汉字笔画和结构进行粗俗、草率夸张变形的‘丑书’‘怪书、类信息化字体”。同时,第5条要求“在组织有关审读、质检、考核、评比时,把规范使用汉字作为一项重要标准。”

不可否认,《关于规范使用汉字的倡议》一定会起到相应的积极作用。只不过,汉字规范使用和汉字“书法”其实还是二个层面的问题。

稍具常识的人就应该清楚,汉字最早的功能是符号,其核心功能和我们现在汉字功能并不完全相同。更准确地说,我们的“字”最早其实是“画”,这也是汉字“象形”的根本。随着这种“画”所显现的功能越来越趋向于交流和记事,“形”才越来越固定下来,成为我们使用的“汉字”,而且从甲骨文到金文,一直到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每一次字体的演变都是因为“实用性”才改变。在这种改变中,“书法”只是附属。而且,历史上所有杰出的“书法家”也都是因为在“实用”的书写中不断的渗透进个人的审美,然后才使“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绝对不是先有了“书法”,再有汉字的“实用性”。如果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杰出书法作品的内容好多都是日常记事,比如张旭的《肚痛帖》,还有米芾的许多“作品”,即使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如此,而且上面还满是涂改。

所以,我们现在强调的“书法”在过去就是因为是日常记事、交流的必须,也是最基础的方式。或者说,写好字是最基本的要求,并没有多少人值得炫耀之处。

随笔:忻州古城秀容书院博物馆中的“书法”

在“秀容弦歌”展厅,不少人很欣赏秀容书院山长董宇炜和米毓瑞的书法作品。这种“馆阁体”式的表现其实本来就是为了适应科举考试而出现的。“馆阁体”又称“台阁体”,是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的考场通用字体,早在宋代即已出现,以方正、光洁、乌黑而大小齐平的为特征,明清两代为盛。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考试的时候以草书为主,可能一些考官也不能全识,这样的考卷如何能获得高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书写”的时候就要随意很多,率性很多,而且个人的审美性情表现更为明显。所以,如何在“规范”中显现书写的“艺术”特质才是“书法”应该更加重视的事情。

在多数人远离“书写”,甚至根本没有碰过笔墨纸砚的当下,争论书法的美丑恐怕往往是隔靴搔痒。我们恐怕已经很难回到人人以传统的书写工具为基础的时代了,但是,引导和培养人们如何懂得书写规律,理解“书法”与普通“书写”的区别,进而能够对“书法”有所认识应该是可行的,也要更实际。

随笔:忻州古城秀容书院博物馆中的“书法”

“秀容弦歌”中有时任民国山西省政府秘书长宁超武写给同乡西北教养院院长智镜如的赠诗书法作品。字迹苍劲挺拔,圆润雄伟,韵味醇厚。对“书法”有研究的人一看就清楚,宁超武的书体明显是颜何融合,也就是既有颜真卿风貌,又有何绍基风格。其书写内容也正是选自何绍基《金陵杂述四十绝句》“沿河不见柳丝摇,步向青溪长板桥。丁字帘前犹仿佛,更谁闲话到南朝。”“薄游访古到江南,闻说天留妙相庵。秋海棠空僧去尽,池亭非复旧精蓝。”“相公怀抱海天宽,节院论文静不寒。席帽联翩群彦集,一时旧雨接新欢。”(关于宁绍武此幅作品,张六金先生另有《博物馆藏品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前辈书家的敬畏》)

何绍基是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曾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何绍基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草书尤为擅长,被誉为清代第一。研究何绍基书法的人都知道,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同时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的书法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所以,如果要用“规范”的“标准”来衡量何绍基的书法作品,恐怕也不好归类。尤其是其晚年的时候因为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经常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这恐怕更不是“标准”所能为。

秀容书院博物馆虽然不是以“书法”为主,但是,从现有的“墨宝”引起人们的兴趣看,传统文化的各种因素对任何时候的人都具有吸引力。

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就是展现,通过展现让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并因为了解而产生热爱,进而吸引一些人成为历史文化的研究者,传承者,光大者。

惟此,价值即显!

随笔:忻州古城秀容书院博物馆中的“书法”
随笔:忻州古城秀容书院博物馆中的“书法”

忻州古城:好一幅家山归梦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