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新网评:谢幕一刻,“我们”拥抱未来

(北京冬奥)中新网评:谢幕一刻,“我们”拥抱未来

中新网北京2月20日电 题:谢幕一刻,“我们”拥抱未来

记者 袁秀月

北京冬奥会20日落下帷幕。

19天的赛程,2892名运动员,300多枚奖牌……时隔14年,中国再次成功主办了一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

北京由是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14年前,她承载着一个国家迎接世界目光的殷殷热情。14年后,她见证了小雪花汇聚成大雪花,“我和你”变成了“我们”。

中新网评:谢幕一刻,“我们”拥抱未来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图为主火炬。 中新社记者 李骏 摄

谢幕一刻,我们感谢所有人的付出。

没有运动员们一次次挑战极限,人们看不到一场场精彩赛事。

49岁的德国老将和年轻人同场竞技,半月板切除近70%的徐梦桃夺金圆梦,羽生结弦执着于并不划算的4A,谷爱凌临时挑战从未做过的1620,他们的每次滑行、跳跃、翻转,让无数人从北京冬奥会的赛场汲取向上拼搏的力量。

没有志愿者和幕后工作者的努力,人们看不到一届“令人赞叹”的冬奥会。

从花式“出圈”的冬奥村,到走红世界的冰墩墩,从惊艳运动员的场馆赛道,到被国际奥委会盛赞的防疫措施,北京冬奥会的收视率创历史新高,每一位参与者,都是这份纪录的缔造者。

中新网评:谢幕一刻,“我们”拥抱未来

2月13日,荷兰队选手、韩国队选手、中国队选手在颁发纪念品仪式上自拍合影。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谢幕一刻,我们更平和地面对每次不完美。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很多人曾被这样的画面打动:换牙的小男孩吹响《我和我的祖国》,来自大山的孩子们合唱《奥林匹克颂歌》,号声、歌声稚嫩,但却直抵人心。

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很多人曾为这样的画面落泪:武大靖与奖牌擦肩而过,贾宗洋憾别赛场,肖恩·怀特传奇落幕……在夺金时刻外,人们同样铭记落寞瞬间。

接受不完美,更平和地面对遗憾,这体现了中国人日益增强的体育文化自信,也传递着很多人经由两次奥运领悟的真意——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奋斗。

中新网评:谢幕一刻,“我们”拥抱未来

2月13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半决赛在首都体育馆举行。图为中国选手武大靖在比赛后。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谢幕一刻,我们再次探问“奥运将留下什么”。

2008年,苏翊鸣开始学习单板滑雪。14年的时间,孩童成长为冬奥冠军。如今,他与谷爱凌这样的“00后”运动员,正在更多中国少年的心中埋下冰雪的种子。

冰雪运动带来的激情、欢乐和友谊,感染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近,中国的社交网络上,“自制冰壶”、“田野花滑”……“冬奥民间分会场”遍地开花,冰雪运动深入寻常百姓家。

“带动3亿人上冰雪”,北京冬奥会的承诺从数字变得具象,同时也为全球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

中新网评:谢幕一刻,“我们”拥抱未来

小朋友在滑雪场乐享冰雪运动。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谢幕一刻,我们拥抱未来。

14年,从夏奥到冬奥,中国已进入新时代,世界与以往也大不相同。如果说北京奥运会让中国拥抱世界,那么北京冬奥会则发出一份邀约,与世界一起拥抱未来。

这是续写,也是新时代的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我和你”,终将变成“我们”。

过去的19天,“我们”表现在赛场上远动员的每一次拥抱,你为我的成功庆祝,我为你的失误遗憾。如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使命”——让人们在和平竞争当中团结一心。

盛会落幕,也许你我不得不挥别,但“我们”必将更紧密。“我们”要继续破冰,消融隔阂;“我们”要互相喝彩,更加团结;“我们”要执炬前行,一起向未来。(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