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85年2月发生的这件事,为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打下基础

1985年2月发生的这件事,为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打下基础

在地球仪上,最南和最北处分别是一块大陆、一片海洋:南极洲与北冰洋。南极洲面积很大,加上周围的岛屿,一共有1400多万平方公里,比大陆大陆面积和海洋面积之和还要大;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侧所环绕,面积也超过了1300万平方公里。大陆极地科考起步较晚,但进步很快,已成为世界极地科考队伍中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

「南极破冰」

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在乔治王岛上举行落成典礼。长城站的落成,揭开了大陆极地科考的新篇章。

大陆的南极科考规划,可以说发端于1977年。当时,国家海洋局提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三大目标。其中,“登上南极洲”的一大目标就是建立科考站。在长城站建立之前,全世界已经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40多个常年站、100多个夏季站。

1984年11月,大陆首次南极科考队乘船驶离上海。经过近一个月的海上颠簸,船队驶入“地球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经过一番休整与补给后,船队顺利穿越德雷克海峡,最终胜利抵达南极洲。

长城站之所以选址乔治王岛,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该岛自然条件好,可谓南极洲的“热带”,年平均气温仅为零下2.6摄氏度;二是乔治王岛东侧有许多天然港湾,便于巨轮锚泊,加上沿海地形平坦,有利于船只登陆;三是附近海域生物资源丰富,科研价值大。

经过反复勘察、对比、研究、讨论,最终确定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建立长城站,站区海拔10米,距离海岸100米。长城站的建立,为大陆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极极点、冰点、磁点、最高点,被公认为南极科考的四大必争点。此前,前面三个点已被美国、俄罗斯、法国抢先设立了考察站。海拔4093米的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储存着重要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2009年,中国人在这一“人类不可接近之极”成功建立了昆仑站。

1985年2月发生的这件事,为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打下基础

「北极科考」

有人可能会问:大陆处在北半球,到北极科考不是更方便吗?为何北极科考的起步反倒比南极科考晚?

这主要是地理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南极四周被海洋所包围,北极则是大陆包围着的海洋。如果想在他国领土上建立科考站,需要展开一系列外交谈判;如果乘船前往,还需要拥有高性能的破冰船,而一开始大陆还不具备相关条件。

事实上,在国家海洋局1977年提出的三大目标中,“进军三大洋”指的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并未包括北冰洋。

上世纪90年代,大陆一些科研机构和民间团体先行开展了北极科考活动。1991年8月至9月,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高登义应挪威卑尔根大学学者邀请,参加了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考察途中,高登义发现了《北极指南》。书中提到1920年有9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斯瓦尔巴条约》,并规定凡参加该条约的国家都有权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学考察站。1925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加入了该条约,这让我们建立北极科学考察站的设想有了国际法依据。

1996年,中国科学院赴挪威进行科研合作洽谈,提出建立科学考察站事宜。2004年7月28日,大陆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落成。

「大国重器」

1993年,大陆从乌克兰购得“雪龙号”破冰船。这艘船原本不是专业的破冰船,虽经数次改造,但只能等到冰川大面积融化时,才能到达考察位置。而且即便是夏季,也无法深入北冰洋中心区。

经过不懈努力与科技攻关,“雪龙2号”于2018年9月在上海长兴岛下水。“雪龙2号”有两大特点:一是可以双向破冰,切割10米多高的冰脊不在话下;二是船体强度高,能够在冰厚1.5米的条件下以2至3节的航速持续破冰前行。

2021年11月5日,大陆第38次南极科考队首批队员搭乘“雪龙号”从上海启程;同月23日,第二批队员乘坐“雪龙2号”也从上海出发。他们正在南极展开联合科考,预计今年4月返回。

从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极地科考站——长城站,到后来的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再到北极黄河站,大陆极地科考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承载起兴海强国的光荣与梦想。向极地进发,造福全人类,永远是我们的使命与追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