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立讯精密百亿接盘奇瑞,剑指为苹果“造车”?

立讯精密百亿接盘奇瑞,剑指为苹果“造车”?

这年头,大客户一门心思地要去造车,代工厂如果不搭上这趟“末班车”,似乎都算不上合格的“果链”企业。

继富士康之后,代工巨头立讯精密也瞄准了“造车”这块肥肉。近日,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奇瑞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研发及制造。此外,公司控股股东立讯有限公司拟以100.54亿元购买奇瑞相关股权。根据立讯精密方面的说法,未来12-18个月,ODM会陆续投产。

重走富士康之路

代工企业立讯精密,几乎和富士康走出了一条亦步亦趋的路子,就连造车,都是原来的配方和熟悉的味道。

2021年10月,创始人郭台铭生日当天,富士康三箭齐发,首度发布了三款自主开发的电动车款,从SUV、轿车再到电动巴士,野心可谓不小。

立讯精密百亿接盘奇瑞,剑指为苹果“造车”?

对于擅长制造的富士康来说,造车,那简直不是个事儿。“苹果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的iPhone,我们既然能造iPhone,为什么就不能造电动车呢?”郭台铭如是说。

同样说过类似话的则是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当年其扬言,“汽车只不过是沙发加四个轮子”。

当智能汽车越来越像一个大号智能手机的时候,为智能手机代工的富士康、立讯精密的造车之路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

立讯精密百亿接盘奇瑞,剑指为苹果“造车”?

智能汽车的赛道很热闹,造车新势力、互联网企业以及手机厂商已纷纷入局,它们看中了汽车新能源化趋势以及整车的高单价。在车厂供应商重构之际,更多机会也让立讯精密看到了造车的前景。

按照立讯精密创始人王来春的说法,智能电动汽车带来的机会不只是整车,还包括生命力更强的Tier1。Tier1的市场规模几乎达到车企总产值的 70%,如大家所熟知的全球四大Tier1厂商中就有博世、日本电装等,收入规模均在300亿美元以上。

她强调,前全球TOP100的Tier1厂商中,中国企业仅有8家。基于此,立讯精密想用3-5年的时间,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Tier 1的领导厂商,同样是志存高远。

立讯精密的困境

入局造车领域,让外界看到了一个不安分的立讯精密。

这几年,立讯精密一直是低调的存在,安心于做一名合格的“果链”,以至于低调到什么程度?它几乎不怎么和媒体打交道,有一年,小艾试图通过东莞有关部门联系立讯精密,该部门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它是东莞企业吗?是不是在深圳?

低调的立讯精密却也有着高调的“另一面”。立讯精密下场造车,显然不甘心于只是代工的身份。2021年上半年,立讯精密消费性电子毛利率仅为15.78%,为苹果提供镜头的舜宇光学,同为“果链”企业,整体毛利率却高达24.9%。这表明,简单的代工没有未来。

立讯精密百亿接盘奇瑞,剑指为苹果“造车”?

不过,对于宣布造车的新企业,反馈最快的可能不是行动,而是股价。对于那些体量足够大、而增长乏力者来说,拯救股价的最大“杀手锏”,莫过于平地一声雷:“我要去造车了”!

立讯精密百亿接盘奇瑞,剑指为苹果“造车”?

前有富士康,后有小米、恒大,就连华为,也在面临生死一线时,想到过造车。

但凡能和造车挂上钩的,就如同吃了灵丹妙药一样,立马在股市来个“起死回生”。

宣布和奇瑞合作的话音刚落,立讯精密就在次日盘中一度涨超5%,收盘价涨2.07%;2月15日收盘,立讯精密股价再度上涨8.28%。自消息公布以来,立讯精密股价2个工作日已经上涨10.35%,总市值约3200亿元。截至2月17日,立讯精密站上3000亿元关口。

代工,真是一门好生意?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虽然抱住了苹果“大腿”,最后很可能仍被无情抛弃,这几乎是所有“果链”最忧心忡忡的事儿。

就在2021年3月,苹果公司单方面与欧菲光终止了合作。在此之前,可以说,欧菲光是苹果一手扶持起来的“果链”企业。在被一脚踢开后,2021年全年亏损达到19-27亿元,市值累计蒸发300多亿元。

立讯精密百亿接盘奇瑞,剑指为苹果“造车”?

经过多年的绑定,立讯精密与苹果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甚至一度可以从富士康手中抢夺到订单。但即便深度绑定,也未必能换回一颗忠心。一家独大的局面,让立讯精密仍然感受到威胁,转战造车领域,或许会闯出一番新天地。

有了想法,能力是否跟得上也是一个问题。消费电子在供应链管理、标准化程度等方面,和汽车都不在一个量级,而且生产周期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消费电子可能3个月就完成一次迭代,但汽车往往要反复调试一两年。这对现金流管控逼近极限的代工厂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立讯精密百亿接盘奇瑞,剑指为苹果“造车”?

当然,就算能力有了,市场买不买账呢?现在,加入新能源汽车的各路诸侯让人眼花缭乱,互联网企业、房地产企业、手机企业等等,行业已然拥挤不堪。

最典型的如华为,宣称不造车,只为帮车企造好车,但也被主机厂提防甚严,以至于“灵魂论”的争议都出来了。现在,华为虽然为赛力斯、极狐等品牌提供定制的智能座舱,但远远谈不上真正的批量“上车”。

立讯精密选择的合作伙伴奇瑞这几年也是流年不利,甚至一度要靠“卖身”才能支撑。因而,很难说,立讯精密选择的这条路,能在行业内得到多大程度的认可。

这就是立讯精密的“两难”之处:不造车没有增长空间,造车又阻碍重重。唯有纵身一搏,才能不留遗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