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为国昂中电集团教授创新理论和方法
10月30日,中国文化研究会创新文化委员会主任李静应中国科学院大学邀请,向北京国永中电集团教授创新理论和方法。国鹏中电能源集团是一家大型能源环保集团,在烟气管理、超净火力发电、生物质能开发、节能环保等工作领域拥有四大主营业务,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和软件作品以及行业领先的技术和专业资质。集团各事业部、子公司、集团总部各部门、技术单位领导和高级技术专家参加了学习培训。

李靖首先说,昨天下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发表。公报在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重大问题时,提到了"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不相容性"。事实上,同志们都知道,这个问题已经存在了近二十年。自2000年中央首次提出"创新能力不强"以来,每届党代会的政治报告都提到了"自主创新不强"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提出20年的事实表明,这个问题从未得到根本解决,我们也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基本解决办法。事实上,早在170年前,马克思主义就明确指出:"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不能一时没有理论思维。而要提高理论思维能力"除了学习以前的哲学,别无他法"。
李静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百年未见的巨大变革时代。世界发展格局是由大国科技创新趋势决定的。谁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前沿,谁就能占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能够控制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从而在获得产业控制的基础上获得较长时期的超额利润。因此,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竞争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由于时代规模大、要素多、环节复杂、特点广,关键技术创新难度越来越大,周期变长,投资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大。为了适应当代创新形势的这一新变化,降低风险并取得成果,我们必须改变和调整创新的方案和方法。我们中国要充分利用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武装起来的新纲领、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依靠跟踪模仿和无限的试错方法,但今天这些都是令人尴尬的。由于高技术的重要性和垄断性,高技术国家倾向于使用技术保密、专利封闭等多种手段,直到技术和工艺产品被切断,以防止跟踪仿制品的国家获得"技术原创",从而无法追踪模仿。同时,由于技术体系的高度复杂,试错的投入和时间不断增加和延长,特别是时间资源投入巨大,在竞争状态下,没有人能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因此,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只应努力推动创新发展,更要刻苦学习,掌握科学创新理论和方法。只有掌握科学的创新理论和方法,并以此为指导,建立风格化的创新模式和平台,才能适应当今时代高技术体系的发展要求,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体系突破。
李靖主任详细地向战友们讲授了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李静的教学有三个特点,一是知识新颖。事物发展的原则,特别是事物发展的总目标和大路径,是对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最新认识,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他认为,任何创新都应该以理解和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为前提,认知规律必须以先进的哲学世界观为指导。他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事物的基本属性、矛盾、发展趋势和大目标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创新的本质,阐明创新观念,认为创新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促进事物基本属性不断优化的行为和过程。二是系统完备。李静在介绍事物发展原理的基础上,揭示了创新的本质:事物基本属性的不断优化,在引入事物的普通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对事物的普通属性进行正向调整,并在分析事物普通属性关系的基础上, 揭示了三类问题原因:属性不均匀、函数大小不等、系统环境关系不平衡,并在分析问题解决原理的基础上,即属性、功能和关系再平衡。本文介绍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即自身的变化、邻域的借用、环境的使用和线外的例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建立(加强)链接,切断(削弱)连接,调整(改变)链接。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分解,结构,环境和状态。第三,理论工程。李静在分析了各理论原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后,引入了操作模型和工程方法体系,迅速将理论思维转化为工程思维,并将每一个科学认识转化为工程操作工具,使人们能够将获得的新认识转化为新的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最后,李静还与同志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回答了同志们提出的相关问题,还与同志们就培养创新人才的规模、尽快提高创新能力、培育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开拓创新成果的价值、开拓知识产权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品牌转型相关问题。(中国网创新中国桑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