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看展览那么累?丨心理杂货铺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最近国博的临时展览都挺吸引人,我就抽了半天去看展。本来是想着几个临展都好好看看,没想到也才看三四个就已经累得不行,一看步数也不过三四千步。虽然眼睛还想看、但身体已经不想动,就想着赶快离开。看展累,有些时候是人多造成的,有些展览就好像赶大集,人挤着人、让人喘不过气来。人多还会带来嘈杂,也会让人烦心、感到疲惫。但也不是所有的展览都门庭若市,也有不少博物馆门可罗雀,看展依然很累。

为什么看展览那么累?丨心理杂货铺

国家博物馆“科技的力量”展览,展厅一角。(摄影:余冠辰)

有人可能觉得,看展览要走路、要站着啊,所以很累。还有人说,因为认知负荷大、接受的信息多,所以感到累。但不论是“累身”还是“累神”, 都不能完全解释看展的疲劳感、毕竟我在旅游的时候,轻轻松松就有每天2万步;电影影展的时候,一连在电影院里看三四部电影也能坚持下来,为什么同样是休闲活动,看展就比旅行和看电影累那么多?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有人针对这种看展产生的疲倦感,给了个专门的名字:博物馆疲劳症。

有些人认为,博物馆疲劳症是由于违反了人体工效学而产生的。我们在进行任何工作劳动的时候,都会有最舒适的姿势,能够让我们更长时间的工作、而产生尽可能少的疲劳。比如最佳的桌椅高度、屏幕的位置、视角方向和大小、字体大小和颜色、光线和温度等等。但在展览尤其是画展中,为了整体的审美效果、或者展品摆放的需要,并不是所有的布置都符合人体功效学的。比如,很多画的标签用很小的字贴在画作旁边的墙上,很多时候还在画作的下方,人们不得不凑得很近,或者弯下身体才能看清楚。而在博物馆里,不少展品是在摆在展示柜中,参观者也得弯下腰才能观看。也有些为了达到某种心理感受而采取了特殊的布展方式。比如去年我看的展中,最累的要数《栋梁》,这是梁思成先生的纪念展,可能是为了让观众体验到这位由于车祸而脊柱受损的建筑大师在做野外勘测的辛苦,展示柜都特别低矮,观看者得一直弯着腰、或者不太美观地、且不能长期保持姿势地蹲着看展。由于展品众多,人们需要经常低头弯腰,就更加快的疲劳感的到来。

为什么看展览那么累?丨心理杂货铺

国家博物馆“两弹一星”精神展,展厅一角。(图片来自网络)

审美和认知疲劳也是造成博物馆疲劳症的一大原因。我们看展览,当然希望看到尽可能多的内容。有人曾经研究过,即便是最专业的展览、人们凝视一幅作品的时间也只有20秒左右,更不用说普通观众对作品的观看更容易“走过就当看过”、“拍照就当欣赏”,能够驻足、仔细研究的并不多。每一幅艺术作品都有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每个展品都有人文历史或科学技术等等方面的沉积与知识,就算只看标签,参观者也要不停地获取新的信息、很多信息还是没有连续性、甚至相互碰撞的。我们并不容易只沉浸在某一个相对单一的情境中。有人说,艺术是创作者和观众们的对话。那么在藏品丰富的美术馆中,就好像成千上万、操着不同语言、口音的人,在跟你说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表达着不同的情绪。而如果是专题展览或者同一风格,可能会由于展品看起来都差不多而产生审美疲劳,人们也因为缺乏认知刺激上的新异刺激、也没有强烈的动机和及时反馈而容易走神(又不是玩找茬或者消消乐)、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来集中注意。

为什么看展览那么累?丨心理杂货铺

看的展览多了,我自己总结出个经验:定要穿舒服轻便的鞋、衣服也要便于穿脱,连续看展2个小时就是个“界限”,得找个地方休息休息。对于博物馆疲劳症,也有不少更普遍的建议。看展速度慢下来、让自己有思考、喘息的时间。如果地方太大、分几次去也是个好办法。很多博物馆都有年卡,每次专注不同的内容。看展前提前做些功课、甚至可以给自己“布置作业”,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带着问题和“任务”有目的地看展,也能增加看展的趣味性、减少审美疲劳。如果有人带着看展、或者租一台解说器“听展览”,不仅能更全面地了解展品、更投入地看展,也避免挤到跟前看标签的辛苦。现在有的展览馆的解说有感应功能,只要一靠近就能开始解说,也都是展览馆越来越人性化的表现。

虽然看展可能带来疲劳,但累的时候看展,也的确能让人放松下来。寒假开始,不妨看看你在的城市有什么展览,约上好友、带上家人,也可独行,如果不能现场,现在也有不少“云展览”,虽然少了现场的体验和震撼,但也能体验到博物馆的魅力,同时还减少了博物馆带来的疲惫,倒也是挺好的休闲选择。

来源:PsyCh Journal 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