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編輯王日出在中科院之聲開了一個雜貨鋪,鋪子裡有各種有趣的心理學百貨。歡迎大家沒事過來逛逛。
最近國博的臨時展覽都挺吸引人,我就抽了半天去看展。本來是想着幾個臨展都好好看看,沒想到也才看三四個就已經累得不行,一看步數也不過三四千步。雖然眼睛還想看、但身體已經不想動,就想着趕快離開。看展累,有些時候是人多造成的,有些展覽就好像趕大集,人擠着人、讓人喘不過氣來。人多還會帶來嘈雜,也會讓人煩心、感到疲憊。但也不是所有的展覽都門庭若市,也有不少博物館門可羅雀,看展依然很累。

國家博物館“科技的力量”展覽,展廳一角。(攝影:餘冠辰)
有人可能覺得,看展覽要走路、要站着啊,是以很累。還有人說,因為認知負荷大、接受的資訊多,是以感到累。但不論是“累身”還是“累神”, 都不能完全解釋看展的疲勞感、畢竟我在旅遊的時候,輕輕松松就有每天2萬步;電影影展的時候,一連在電影院裡看三四部電影也能堅持下來,為什麼同樣是休閑活動,看展就比旅行和看電影累那麼多?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有人針對這種看展産生的疲倦感,給了個專門的名字:博物館疲勞症。
有些人認為,博物館疲勞症是由于違反了人體工效學而産生的。我們在進行任何工作勞動的時候,都會有最舒适的姿勢,能夠讓我們更長時間的工作、而産生盡可能少的疲勞。比如最佳的桌椅高度、螢幕的位置、視角方向和大小、字型大小和顔色、光線和溫度等等。但在展覽尤其是畫展中,為了整體的審美效果、或者展品擺放的需要,并不是所有的布置都符合人體功效學的。比如,很多畫的标簽用很小的字貼在畫作旁邊的牆上,很多時候還在畫作的下方,人們不得不湊得很近,或者彎下身體才能看清楚。而在博物館裡,不少展品是在擺在展示櫃中,參觀者也得彎下腰才能觀看。也有些為了達到某種心理感受而采取了特殊的布展方式。比如去年我看的展中,最累的要數《棟梁》,這是梁思成先生的紀念展,可能是為了讓觀衆體驗到這位由于車禍而脊柱受損的建築大師在做野外勘測的辛苦,展示櫃都特别低矮,觀看者得一直彎着腰、或者不太美觀地、且不能長期保持姿勢地蹲着看展。由于展品衆多,人們需要經常低頭彎腰,就更加快的疲勞感的到來。
國家博物館“兩彈一星”精神展,展廳一角。(圖檔來自網絡)
審美和認知疲勞也是造成博物館疲勞症的一大原因。我們看展覽,當然希望看到盡可能多的内容。有人曾經研究過,即便是最專業的展覽、人們凝視一幅作品的時間也隻有20秒左右,更不用說普通觀衆對作品的觀看更容易“走過就當看過”、“拍照就當欣賞”,能夠駐足、仔細研究的并不多。每一幅藝術作品都有作者要表達的内容,每個展品都有人文曆史或科學技術等等方面的沉積與知識,就算隻看标簽,參觀者也要不停地擷取新的資訊、很多資訊還是沒有連續性、甚至互相碰撞的。我們并不容易隻沉浸在某一個相對單一的情境中。有人說,藝術是創作者和觀衆們的對話。那麼在藏品豐富的美術館中,就好像成千上萬、操着不同語言、口音的人,在跟你說着各種各樣的事情、表達着不同的情緒。而如果是專題展覽或者同一風格,可能會由于展品看起來都差不多而産生審美疲勞,人們也因為缺乏認知刺激上的新異刺激、也沒有強烈的動機和及時回報而容易走神(又不是玩找茬或者消消樂)、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來集中注意。
看的展覽多了,我自己總結出個經驗:定要穿舒服輕便的鞋、衣服也要便于穿脫,連續看展2個小時就是個“界限”,得找個地方休息休息。對于博物館疲勞症,也有不少更普遍的建議。看展速度慢下來、讓自己有思考、喘息的時間。如果地方太大、分幾次去也是個好辦法。很多博物館都有年卡,每次專注不同的内容。看展前提前做些功課、甚至可以給自己“布置作業”,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内容,帶着問題和“任務”有目的地看展,也能增加看展的趣味性、減少審美疲勞。如果有人帶着看展、或者租一台解說器“聽展覽”,不僅能更全面地了解展品、更投入地看展,也避免擠到跟前看标簽的辛苦。現在有的展覽館的解說有感應功能,隻要一靠近就能開始解說,也都是展覽館越來越人性化的表現。
雖然看展可能帶來疲勞,但累的時候看展,也的确能讓人放松下來。寒假開始,不妨看看你在的城市有什麼展覽,約上好友、帶上家人,也可獨行,如果不能現場,現在也有不少“雲展覽”,雖然少了現場的體驗和震撼,但也能體驗到博物館的魅力,同時還減少了博物館帶來的疲憊,倒也是挺好的休閑選擇。
來源:PsyCh Journal 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