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美军有多难打?重迫击炮连除12门炮外,仍是“饱和火力”配备

作者:熊熊讲武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的武器装备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我们常形容为是“武装到牙齿”。

美军的空军和海军暂且不说,仅仅是美国陆军的装备水平,在当时其实就非常齐全了,所谓“钢多气少”中的“钢多”可以说是一点都不夸张。具体便体现在配枪多、重武器多、车辆多、弹药多等方面。

尤其对比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以缴获“万国造”装备为主体的我军来说,美军这种“钢多”的印象便更为强烈。

美军有多难打?重迫击炮连除12门炮外,仍是“饱和火力”配备

大家如果对大陆近代的战争有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当时的军队中是没有全员配枪的,尤其是炮兵和其他勤务支援单位中,只有少量的枪械。这样的话就会出现一个满编万余人的师,步枪可能就4000来支。

以前经常有网友问,为什么当时部队半数人员中都没有枪?因为那时候的编制就是这么定的。单单看一线战斗单位,可能配枪率很高,但事实上大部分的配枪都集中在这些战斗单位中了,机关勤务人员和技术兵其实配枪就会很少。

所以在当时的战斗中,部队的直接战斗力主要就是战斗兵,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会从机关和勤务单位中抽调人员补充到步兵部队中,但是武器仍然还是只能用战斗单位的配备。总的来说便是一支部队中的人员总是要比武器多的,尤其是部队级别越高,不配枪的人员便更多。

以1950年我军暂定的陆军编制为例,一个师的编制兵力是1.1万余人,步枪只有不到4000支、短枪680支、冲锋枪732支、轻重机枪255挺、迫击炮123门、山炮和步兵炮各12门。

后来志愿军入朝参战时,基本是按照这个武器装备进行配备的,有的师在武器装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还额外增编了不少兵力,这些兵员大部分也是不配枪的。

美军有多难打?重迫击炮连除12门炮外,仍是“饱和火力”配备

有朋友会问,我军当时至少是不怎么缺枪的,为何不能实现全员配枪呢?

其实有这种疑问很正常,但是我们不能以打游戏的思维和现代的条件去往当年的那个情况上靠,因为基本前提不一样。

最大的前提是什么呢?两个字:后勤。

我们知道游戏中的人员是可以不吃不喝、无视负重的,现代条件下则各种车辆遍地都是,但是在当年大陆的那个条件下则不可能。

军队吃饭需要粮食,作战需要消耗弹药,而我们当时机械化程度低,输送能力也低。

以前述的那个编制为例,一个步兵师万余人的输力只有1辆汽车、21辆大车、骡马849匹,粮弹和武器弹药都是要人背马拉的。

这种情况下全员配枪就不现实,而确保全员配枪下的弹药保障更不现实。

美军有多难打?重迫击炮连除12门炮外,仍是“饱和火力”配备

实际上当时部队的这个编制只能保证在一定烈度作战条件下支撑战斗部队消耗的程度,具体在国内作战时还要得到支前民工的后勤支援。在国外作战时则加强输力或得到上级后勤的加强,才能勉强保证基本的作战需求。

所以问题的关键并非一定是枪械和子弹够不够用,而是能否保证这些枪械发挥作用的问题。既然保障全员配枪难度太大,而优先保障战斗兵消耗尚且压力巨大,那么自然不会去搞这些看起来好看,但落实下去用处不大的方案了。

但是我们当时不行,美军却可以。

美国是当时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而且其领先地位比今天要牢固得多,其陆军部队在能随时得到大量空投补给的情况下,本身也有极强的输送能力。

以美军的一个步兵师为例,其拥有各类车辆(含拖车)达到了3800辆——而当时志愿军全军才多少辆车?

美军有多难打?重迫击炮连除12门炮外,仍是“饱和火力”配备

我们在之前一直强调美军的武器装备程度高,配枪率高,其实这大量车辆才是其能有充足武器装备的基础,而这也是很多网友在评估美军实力时比较忽视的一点。

以志愿军的一个军为例,全军兵力可达4万到5万人,但一线的战斗兵比例其实并不高,很多兵员是被各种勤务运输给占住了。即便是一线战斗兵,单兵负重大几十斤,除了自身武器装备外,还要带数日内的粮食和超基数弹药徒步作战,对体力消耗有多大?

而美军来说,各种火炮等重装备都是汽车牵引,步兵必要时也可乘车机动,武器弹药有汽车输送,无形中便省去了大量的人力。而使得现有编制在实现重装备化、高配枪率且有充足弹药供应的情况下,兵员的体力还能得到很好保持。

请注意美军的这种特点并非仅仅体现在战斗部队,它的机关和技术兵种部队同样也是如此,几乎是全员或超额配枪化的存在,使得其即便是炮兵等技术兵也有很强的机动和自卫能力。

我们之前讲了1950年第一次战役时,第40军358团的一个穿插连打美军一个重迫击炮连的战例。

美军有多难打?重迫击炮连除12门炮外,仍是“饱和火力”配备

有网友看完文章后认为,我们的穿插连是个加强连,而且还是步兵尖子,打美军的炮兵有什么值得说的?炮兵这种技术兵除了火炮外,才有几支枪?又能有什么战斗力?

如果把时间和对手转换到解放战争时期,即便国军精锐炮兵的配枪情况也不咋地,其在面对步兵进攻时确实也没多少还击之力,但是美军的炮兵不一样啊,它同样是个“火刺猬”。

抗美援朝战争时,美军的每个步兵团有一个重迫击炮连,装备的是4.2英寸化学迫击炮。

美军有多难打?重迫击炮连除12门炮外,仍是“饱和火力”配备

这种迫击炮原本是装备化学兵部队,用于打毒气弹和烟雾弹的,但美军在二战中发现,这种迫击炮打高爆弹的支援效果很好,因此普遍用于对步兵的近距离作战支援。后来干脆在陆军步兵团中列编,使得其成为了挂着化学迫击炮名头的常规迫击炮使用。

这样的一个团属重迫击炮连,全连兵力总计有190人。志愿军的那个穿插连加强有一个重机枪排,兵力基本也是这些。

美军有多难打?重迫击炮连除12门炮外,仍是“饱和火力”配备

这个重迫击炮连的主要装备是12门107毫米迫击炮,按照不少网友的理解,那这个炮连除了这些迫击炮外,就只有几支自卫步枪、手枪了,但事实绝非如此。

美军这个190人的重迫击炮连除了12门炮外,还装备有24支M1911手枪、62支加兰德步枪、104支卡宾枪——它是全部人员都有配枪的状态。

除了这些就完了吗?没有。

这个重迫击炮连还有6挺12.7毫米重机枪和4具超级巴祖卡火箭筒……这只是一个迫击炮连啊!

我们在上面用了很大篇幅讲美军的车辆对其武器装备配备的影响,试想如果美军没有那么多车辆,而是靠人力或骡马来供应这么一个重迫击炮连,那么得需要多少人力?

我们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志愿军当时的步兵团中也有一个重迫击炮连,但是只编配了3到4门重迫击炮。而且全连核心都是围绕这4门炮运作的,根本不会装备什么大口径重机枪和火箭筒,更不可能有全员配枪的情况。

美军有多难打?重迫击炮连除12门炮外,仍是“饱和火力”配备

美军之所以能做到重迫击炮连可以装备那么多武器装备,就是因为这个连同样配备了大量车辆,可以通过机动车和拖车去运载武器弹药,并实现整个迫击炮连的乘车机动。

按照当时美军重迫击炮连的编制,这一个连就有10辆(0.25吨)小吉普车及10辆0.25吨拖车、16辆(0.75吨)武器运输车、4辆2.5吨卡车及20辆1吨拖车。

也就是说这一个重迫击炮连就有各种自动车30辆,另外还有30辆拖车。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车辆的存在,其一个重迫击炮连不仅可以轻松运载12门大口径迫击炮及所需弹药,同时也可以实现全连190人的车载机动。

当然了,有这么多车辆可用,这个重迫击炮连的全部人员也可是实现全员配枪,其所需弹药的运输和补充也不是问题。

美军有多难打?重迫击炮连除12门炮外,仍是“饱和火力”配备

另外额外还有车载的6挺12.7毫米口径重机枪可用,这可是极强的火力支援。另外还给重迫击炮连配备了4具超级巴祖卡火箭筒,这玩意竟然是按需使用。

想想我们的重迫击炮连,一个连3到4门炮,主要靠骡马和人力输送,别说全员配枪了,就是携带最小限度的弹药机动其实都是非常困难的,对人力的消耗极大。

而即便是我们的步兵连,在担负穿插作战任务时,只不过是加强了一个有2挺重机枪的机枪排而已,而且我们的机枪还是九二式重机枪或马克沁重机枪,威力并不能与M2HB式12.7毫米重机枪相比。

在其他装备方面,我们一个步兵连只有3门60炮、9挺轻机枪、20多支冲锋枪,其余就是百来支步枪和驳壳枪了。

我们当时装备的步枪多是M1903/1917,、三八式步枪或国造七九步枪,美军这个重迫击炮连虽然没有冲锋枪和轻机枪,但可是有166支加兰德和卡宾枪,其火力也是非常猛的。

美军有多难打?重迫击炮连除12门炮外,仍是“饱和火力”配备

所以当时就是打美军的重迫击炮连,我们面对的并非是低武装度的炮兵,而是饱和武装的炮兵人员。这些炮兵虽然攻击能力肯定不擅长,但是凭借优良的步兵武器死守,依然不是那么好打的。

美军炮兵是如此,其他技术兵种及机关兵,也是这样的情况。这也是志愿军在包围美军后,总是要面对极强火力的原因所在。我们有必要通过对美军实际编制情况的梳理,让大家了解到这一事实,才能对志愿军先辈们当时作战的困难和艰辛程度,有更加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