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庙会,西观人忘不了的乡愁!
西观娘娘庙位于村南,曾有诗颂,被称为西观八景之一。传说在很早以前,一场暴雨将一块石头冲流于此,因石显灵,先祖们便在此修庙建宇,被称为石头送子娘娘。庙前有一条从山西通往走西口的必经之路,晋商们常往返于此地,当年进庙敬神焚香,求子盼凤。来年回庙还愿谢恩。千年香火熊熊,朝拜者络绎不绝。每年正月十九日都要过上三天的大型庙会。可谓香绕乳罗,灵显镰山,名扬秦晋。
我记得66年的正月十七、八,三队叫下北棘茨的戏,戏台搭在十字口,晚上人们搬上凳子去看戏。好久灯还没亮,没有一点演戏的迹象
,后来才知道"文化大革命"来了,大队上不让演“老戏了”!当时,台下人不走,娃娃乱起哄,台上没动静,妄盼一场空。大约到了八十年代后,由四队发起,将停办了几十年的正月十九庙会,又重新敲响了西观村的威风锣鼓,扭起了欢乐的秧歌,点燃了隆隆的"三眼铳"。正是:锣鼓喧天闹十九,枪响炮鸣烟火绕,耍龙舞狮游村巷,搭台唱戏祭娘娘,庙里庙外香火旺,人潮入涌好风光。随着2015年娘娘庙的修复和重新开光,每年的正月十九古会,更是大放异彩,高潮迭起。然而,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从武汉影响到全国的正常生产和春节欢乐,本应由二队举办庆典祭祀,不得不被迫鼓息锣止,炮停香灭!
2022年虎啸岁月新,疫魔随春散。停办了两年的正月十九古会,又由二队重新燃起。如今的庙会,不仅是祭祀娘娘,更重要的是一种乡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农村人口的严重下滑。虽然一些身居异乡的西观人,以后不一定都能回家过年,不一定能参与一年度古会庆典祭祀活动,但他们盼望着能看到每年的正月十九古会,因为古会连着他们的根,乡愁牵挂着他们的心。当通过自媒体看到过会的消息,抖出去的盛会,犹如回到了家!仿佛在庙前用鼓声把家乡夸。
城墙古槐就是我们忘不掉的家园,娘娘庙也是我们最留恋思念的地方。往后的古会,盛况难续,主要是有村无家,有家人缺,一村半巷空,多户门挂锁。没有人气,那有繁华;没有狂热,那能筹资!如此现状,发展下去,很可能形成了有庙无会,有会难欢的窘境。古会也应与时俱进,由原来的一个队轮流一年,是否改为两队合二为一,或举全村之力,进行举办。或者,借助邻村力量,把西观人的乡愁,变成一方人的狂欢!时间上,可从正月十八日开始,由韩族人士组织,发动全村在家庙敲锣打鼓,唱歌跳舞,先祭祀先祖,十九再过古会,形成祭祖祭祀一体,追思欢庆同乐,让这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成为西观人永不息的人文景观,逐步争取列入县级乃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