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文 | 赵文

编辑 | 向南

2月13日晚,范可新和队友韩雨桐、曲春雨、张楚桐、张雨婷在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赛中拿下铜牌。这是中国短道速滑女队,时隔12年后在这个项目中再次登上奥运领奖台。

和队友们挥舞着国旗庆祝之后,范可新又折回到赛场中央,跪下亲吻冰面。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从索契冬奥会至今,范可新已经经历了三届冬奥会,29岁的她已经过了运动员的巅峰时期,她亲吻冰面的举动,是不是意味着她将与冰场告别,与短道速滑告别。

范可新在赛后的采访时表示,亲吻冰面是因为感谢,她亲吻的是冰面下方“北京”两个字,“感谢祖国这么强大能举办冬奥会。感谢这块冰场能让这么多运动员,在祖国的冰面上展现自己。”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我参加了三届冬奥会,我希望这是一种传承,我担任二棒已经12年了,我希望有人可以接上接力棒。我希望大家没有遗憾,我感受过以前有多无助。”

颁奖时,可爱的中国队姑娘们登上颁奖台,集体做出“超人”的标志性姿势,范可新说,“我们每一天训练都很艰苦,都是在超越极限,我们每个人都是超人。”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范可新表示,她还会继续进行这项她热爱的事业,“速度滑冰有个50岁的阿姨(德国选手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我才29岁,只要国家队需要我,我永远都会站在冰面上。”

范可新对速度滑冰的热爱,源自她梦想的起点——黑龙江省七台河市。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七台河是一个在中国地图上偏居一隅的小城市,人口不到70万。但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出了十位短道速滑冠军,173个世界级金牌,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短道速滑之乡”。

这座“冠军之城”的奠基人,就是张杰、杨扬、王濛、范可新等奥运冠军的教练——孟庆余,他也是电影《破冰》的原型。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1951年,孟庆余出生在哈尔滨一个工人家庭。家里人口多,收入又很少,平时孩子们就是瞎玩瞎闹,东北漫长的冬季让孟庆余多了滑冰的爱好。

孟庆余天赋很好,获得过市里滑冰比赛中学组冠军。他也因此被推荐到哈尔滨市业余体校。1966年,体校停办,最后一次去训练时,教练偷偷塞给他一双藏起来的冰鞋,鼓励他继续追寻滑冰梦。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1969年,18岁的孟庆余分到了七台河的新建煤矿,成为一名矿工。矿场不远处,有条宽阔的倭肯河,进入冬天后这里就成为了一个天然冰场。不管下井多么累,休息时只要有空,他就会去滑几圈。

随着技术的提高,孟庆余代表七台河参加合江地区冰上运动会,获得了男子1500米、3000米和5000米三项冠军。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比赛后,七台河市体工队主任找到孟庆余,邀请他到市体校当滑冰教练。当时孟庆余所在的矿务局显然待遇更好,但他为了自己的滑冰梦,宁愿掉几级工资依然选择了去体校当教练。

七台河的短道速滑事业,就从体校这个简陋的体育场中开始。当时根本没有像样的冰场,孟庆余就自己浇冰场。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电影《破冰》剧照

没有浇冰机器,孟庆余就把一个大铁桶当做水箱,放在爬犁上,灌满水后,他一个人拉着近一吨重的浇冰车在冰场上一圈一圈地浇。

在东北隆冬的凌晨浇冰,不管穿多厚,一圈下来,都会被冻成冰人。等冰场都准备好了,他才会去叫孩子们起来训练,训练结束,再去上学。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尽管条件很艰苦,孟庆余还是凭着一腔热情坚持了下来,一心扑在速滑队上。他对速滑运动的爱比对家庭妻儿的爱都要强烈,把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到速滑队队员们身上。

队里一穷二白,为了有一个起码的生活和训练条件,孟庆余就领着队员们动手修房子、盘火炕、搭炉子、砌锅灶,甚至因此被叫做“瓦匠教练”。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后来七台河队到哈尔滨“借冰训练”,30多个孩子挤在16平米的棚户房里。再后来,房子问题解决了,但各支队伍要排队上冰,为了能多滑会儿,凌晨训练是家常便饭。

当时经历过这些的一位老队员回忆说:“最遭罪的还是孟教练,他是教练员,又是采购员,同时是炊事员,还要做队员们的爹娘。”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训练队成为了孟庆余另外一个家,他在这里待的时间比和妻儿一起的时间要长得多。他用自己的工资补贴队员的生活,队员生病是他花钱买药,队员营养够不上,他自掏腰包却变着法子给队员们改善生活。

1987年,孟庆余根据国内外冰雪运动发展的趋势和七台河的实际,提出把速滑队从大跑道训练转向,因地制宜专攻短道速滑这个新项目。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在此基础上,孟庆余还提出主攻女子项目,这些决策都奠定了七台河冰上运动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培养出了张杰、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等短道速滑名将。

几十年如一日,孟庆余与他的队员们练在一起、苦在一起、欢乐在一起。队员走了一茬又一茬,孟庆余始终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亲手带出的队员共获得各级别金牌471枚,15次打破世界纪录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2006年8月2日,在前往哈尔滨训练的路上,孟庆余遭遇车祸去世,年仅55岁。他没能见证后来中国短道速滑更加辉煌的时刻。

那些经孟庆余培训出来的队员们都悲痛难当,他们痛心的是,恩师这一生把所有的精力全都放在了他们的身上,可他们还没来得及用行动来报答师恩,他就这样离开了。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车祸发生时,孟庆余随身携带的东西里,有一双还没修好的冰刀和一块计时的秒表。这是他为短道速滑殚精竭虑全身心付出一辈子的缩影。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运动员的成功,往往来自启蒙教练十年前的悉心栽培。正是明白这一切,孟庆余才会用尽毕生精力,在七台河的野冰场上埋下一颗颗种子,培养出一位位优秀运动员,支撑着每一个渴望冠军的孩子走向冰场。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当年,体校解散后,孟庆余的教练偷偷塞给他一双藏起来的冰鞋,鼓励他继续练下去。当孟庆余看到范可新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冰鞋,就自掏腰包买了一双冰鞋鼓励她不断努力。

从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几代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的薪火相传。将传承的交接棒,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孟庆余去世后,由他亲手选拔和培养起来的一批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接过他的秒表,也像他那样,成为了用肩膀托起短道速滑未来的基石。

前有荣耀,后继有人,相信,不远的未来,我们将见证中国短道速滑项目最蓬勃、最有朝气的黄金时代。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托起杨扬、王濛、范可新的“矿工”,才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奠基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