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文 | 趙文

編輯 | 向南

2月13日晚,範可新和隊友韓雨桐、曲春雨、張楚桐、張雨婷在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賽中拿下銅牌。這是中國短道速滑女隊,時隔12年後在這個項目中再次登上奧運領獎台。

和隊友們揮舞着國旗慶祝之後,範可新又折回到賽場中央,跪下親吻冰面。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從索契冬奧會至今,範可新已經經曆了三屆冬奧會,29歲的她已經過了運動員的巅峰時期,她親吻冰面的舉動,是不是意味着她将與冰場告别,與短道速滑告别。

範可新在賽後的采訪時表示,親吻冰面是因為感謝,她親吻的是冰面下方“北京”兩個字,“感謝祖國這麼強大能舉辦冬奧會。感謝這塊冰場能讓這麼多運動員,在祖國的冰面上展現自己。”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我參加了三屆冬奧會,我希望這是一種傳承,我擔任二棒已經12年了,我希望有人可以接上接力棒。我希望大家沒有遺憾,我感受過以前有多無助。”

頒獎時,可愛的中國隊姑娘們登上頒獎台,集體做出“超人”的标志性姿勢,範可新說,“我們每一天訓練都很艱苦,都是在超越極限,我們每個人都是超人。”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範可新表示,她還會繼續進行這項她熱愛的事業,“速度滑冰有個50歲的阿姨(德國選手克勞迪娅·佩希施泰因),我才29歲,隻要國家隊需要我,我永遠都會站在冰面上。”

範可新對速度滑冰的熱愛,源自她夢想的起點——黑龍江省七台河市。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七台河是一個在中國地圖上偏居一隅的小城市,人口不到70萬。但就是這樣一個城市,出了十位短道速滑冠軍,173個世界級金牌,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短道速滑之鄉”。

這座“冠軍之城”的創始者,就是張傑、楊揚、王濛、範可新等奧運冠軍的教練——孟慶餘,他也是電影《破冰》的原型。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1951年,孟慶餘出生在哈爾濱一個勞工家庭。家裡人口多,收入又很少,平時孩子們就是瞎玩瞎鬧,東北漫長的冬季讓孟慶餘多了滑冰的愛好。

孟慶餘天賦很好,獲得過市裡滑冰比賽中學組冠軍。他也是以被推薦到哈爾濱市業餘體校。1966年,體校停辦,最後一次去訓練時,教練偷偷塞給他一雙藏起來的冰鞋,鼓勵他繼續追尋滑冰夢。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1969年,18歲的孟慶餘分到了七台河的建立煤礦,成為一名礦工。礦場不遠處,有條寬闊的倭肯河,進入冬天後這裡就成為了一個天然冰場。不管下井多麼累,休息時隻要有空,他就會去滑幾圈。

随着技術的提高,孟慶餘代表七台河參加合江地區冰上運動會,獲得了男子1500米、3000米和5000米三項冠軍。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比賽後,七台河市體工隊主任找到孟慶餘,邀請他到市體校當滑冰教練。當時孟慶餘所在的礦務局顯然待遇更好,但他為了自己的滑冰夢,甯願掉幾級工資依然選擇了去體校當教練。

七台河的短道速滑事業,就從體校這個簡陋的體育場中開始。當時根本沒有像樣的冰場,孟慶餘就自己澆冰場。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電影《破冰》劇照

沒有澆冰機器,孟慶餘就把一個大鐵桶當做水箱,放在爬犁上,灌滿水後,他一個人拉着近一噸重的澆冰車在冰場上一圈一圈地澆。

在東北隆冬的淩晨澆冰,不管穿多厚,一圈下來,都會被凍成冰人。等冰場都準備好了,他才會去叫孩子們起來訓練,訓練結束,再去上學。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盡管條件很艱苦,孟慶餘還是憑着一腔熱情堅持了下來,一心撲在速滑隊上。他對速滑運動的愛比對家庭妻兒的愛都要強烈,把時間、精力全部投入到速滑隊隊員們身上。

隊裡一窮二白,為了有一個起碼的生活和訓練條件,孟慶餘就領着隊員們動手修房子、盤火炕、搭爐子、砌鍋竈,甚至是以被叫做“瓦匠教練”。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後來七台河隊到哈爾濱“借冰訓練”,30多個孩子擠在16平米的棚戶房裡。再後來,房子問題解決了,但各支隊伍要排隊上冰,為了能多滑會兒,淩晨訓練是家常便飯。

當時經曆過這些的一位老隊員回憶說:“最遭罪的還是孟教練,他是教練員,又是采購員,同時是炊事員,還要做隊員們的爹娘。”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訓練隊成為了孟慶餘另外一個家,他在這裡待的時間比和妻兒一起的時間要長得多。他用自己的工資補貼隊員的生活,隊員生病是他花錢買藥,隊員營養夠不上,他自掏腰包卻變着法子給隊員們改善生活。

1987年,孟慶餘根據國内外冰雪運動發展的趨勢和七台河的實際,提出把速滑隊從大跑道訓練轉向,因地制宜專攻短道速滑這個新項目。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在此基礎上,孟慶餘還提出主攻女子項目,這些決策都奠定了七台河冰上運動良好的發展前景,也培養出了張傑、楊揚、王濛、孫琳琳、範可新等短道速滑名将。

幾十年如一日,孟慶餘與他的隊員們練在一起、苦在一起、歡樂在一起。隊員走了一茬又一茬,孟慶餘始終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他親手帶出的隊員共獲得各級别金牌471枚,15次打破世界紀錄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2006年8月2日,在前往哈爾濱訓練的路上,孟慶餘遭遇車禍去世,年僅55歲。他沒能見證後來中國短道速滑更加輝煌的時刻。

那些經孟慶餘教育訓練出來的隊員們都悲痛難當,他們痛心的是,恩師這一生把所有的精力全都放在了他們的身上,可他們還沒來得及用行動來報答師恩,他就這樣離開了。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車禍發生時,孟慶餘随身攜帶的東西裡,有一雙還沒修好的冰刀和一塊計時的秒表。這是他為短道速滑殚精竭慮全身心付出一輩子的縮影。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運動員的成功,往往來自啟蒙教練十年前的悉心栽培。正是明白這一切,孟慶餘才會用盡畢生精力,在七台河的野冰場上埋下一顆顆種子,培養出一位位優秀運動員,支撐着每一個渴望冠軍的孩子走向冰場。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當年,體校解散後,孟慶餘的教練偷偷塞給他一雙藏起來的冰鞋,鼓勵他繼續練下去。當孟慶餘看到範可新因為家境貧寒買不起冰鞋,就自掏腰包買了一雙冰鞋鼓勵她不斷努力。

從某種程度上,這也算是幾代教練員和運動員之間的薪火相傳。将傳承的交接棒,一代一代傳遞下去。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孟慶餘去世後,由他親手選拔和培養起來的一批優秀教練員、運動員接過他的秒表,也像他那樣,成為了用肩膀托起短道速滑未來的基石。

前有榮耀,後繼有人,相信,不遠的未來,我們将見證中國短道速滑項目最蓬勃、最有朝氣的黃金時代。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托起楊揚、王濛、範可新的“礦工”,才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奠基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