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发现南京|一座“真香”的城

南京市博物馆里

有一件看似很不起眼的展品

普普通通的一个碗

里面装着灰突突的一叠“灰”

碗是玉碗

“灰”则是上好的龙脑香。

这就是长干寺地宫出土文物

——堆满香料的玉碗。

发现南京|一座“真香”的城
发现南京|一座“真香”的城

1

“塔留香”

南京中华门与秦淮河紧密相依,古老城墙诉说着历史沧桑。在秦淮河南岸,有一片地势开阔之地,当地居民把此处称为“宝塔根”。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宝塔根”从东吴开始就产生过众多皇家寺庙。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明代报恩寺,其为明成祖朱棣下令所建,寺中琉璃塔曾被称为“中世纪世界第八大奇迹”,后毁于清太平天国运动。

2007年南京启动了大报恩寺项目重建工作,并开始为期四年的考古发掘。2008年在大报恩寺前身的长干寺地宫,出土了一大批国家级文物与佛教圣物,大报恩寺遗址也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称之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并被评为“201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发现南京|一座“真香”的城

看过2008年开启长干寺地宫铁函电视直播的观众或许还记得,当铁函顶盖打开后,现场的考古专家下意识地用手捂住了鼻子——这一举动,让很多观众以为铁函内有“异味”传出。

发现南京|一座“真香”的城

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银鎏金莲花宝子香炉

事后,专家解释说,铁函内散发出的是淡淡香气。

之后的检测研究揭开了谜底:原来,铁函和阿育王塔内瘗藏有大量香料,这也是大陆田野考古史上集中出土香料最多的一次。

这些香料中,有沉香、檀香、龙脑香、豆寇、丁香等;以及贮存和使用香料的器具,如盛香的香囊、玉碗,挑香的香匙、香箸,行香的香炉,以及装满香水的净瓶等。

发现南京|一座“真香”的城

2

“海淘”

不要小看这些香料,它们大多来自一千多年前“洋码头”的“海淘”货。

为了弄清这些千年香料的具体成分,南京市博物馆曾经与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科学研究所合作,对出土香料的植物纤维进行了取样分析。鉴定结果显示:长干寺地宫出土香料主要包括木本香料和树脂香料两大类,具体成分包括沉香、乳香、丁香、豆蔻等。而阿育王塔使用的檀香木木胎,本身也是一种名贵香料。

发现南京|一座“真香”的城

发掘出的香料中有长条形的木片,其实是名贵的木本香料——沉香。沉香是特殊木材长期吸收树脂出现的“变异”结果,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形成,因其“色黑质重,入水即沉”而得名。作为一种极其稀有的高级香料,古时便有“一片万钱”之说,这批北宋时期的香料很可能是通过海上航路,从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地区进口而来。

发现南京|一座“真香”的城

阿育王塔内的一件银盒装有满满一盒黄白色的树脂香料,自然干燥脱水后呈粉末状。通过红外光谱的定性分析,其主要成分为乳香。乳香主要产于北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是乳香树树皮渗出的含有挥发油的香味树脂,干燥后多呈泪滴状。虽然历经千年,依然香气袭人。

发现南京|一座“真香”的城

在中国古代各类进口商品中,以香料所占最为大宗,可以说一直是“爆款”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因此被称为“香料之路”,各类进口香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香文化的内涵。

发现南京|一座“真香”的城

3

“那个“有味道”的时代”

玉碗及香料诞生的宋,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香气扑鼻的时代。

中国的香文化,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经过汉代和西域的贸易交流,以及唐代的全面发展,香文化在两宋期间达至全盛,形成了一种儒雅的社会风尚。不仅皇宫内院推崇,文化圈流行,就算是在普通人的朋友圈都是流量单品——“风雅宋”可不是吹的。

《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不少与香有关的场景:比如一间香铺门前立牌大字书写“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颇为气派。

发现南京|一座“真香”的城

《清明上河图》里的香料广告牌

《东京梦华录》也有相关行业的记载:在北宋汴梁,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着装各有规矩,而香铺里的香人则需要戴顶帽、穿披背。可见,“香人”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行当且有自己的行头——他们包下固定的店铺,每天制作香篆模子,按月收取香钱。

《武林旧事》中对市井生活的记载也很有趣:南宋临安的酒楼中,有老妇人专门为客人提供选香燃香的服务,称为“香婆”。

就算吃土,也得焚香——香成了宋人生活的必需品。服务业发达的宋代,就有专门为人操办酒席庆典的专业机构“四司六局”。其中就有“香药局”,掌管“龙涎、沉脑、清和、清福异香、香叠、香炉、香球”及“装香簇细灰”等事务,宋人用香那是真的讲究。

发现南京|一座“真香”的城

马远《竹涧焚香图》中展示熏香才艺的文人小哥哥

当时的文人朋友圈点击量上十万的文章很多与香有关——例如宋人丁谓的《天香传》,着重于沉香的品鉴和理论总结;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的《志香》,总结蜀地出产之香品;叶廷珪的《名香谱》和《海录碎事——香门》、颜持约的《香史》、洪刍的《香谱》,北宋末年陈敬的《陈氏香谱》,更是大全集,收录了十一部前人著作,可谓宋代香道精华本。

当时流行的文化活动还有斗香。和“斗茶会”“斗诗会”如出一辙,斗香会上,文人们用尽解数,将自己最好的私藏香品拿出来,彼此一较高下。

当然,香会是一种社交活动,少不了茶、酒、诗、书、画,还必须组织在网红景点——这风雅之至的生活,就是宋代一景。宋人称香器为“出香”,一个“出”字,把熏香的动态加了进来,多了几分灵动和趣味。

发现南京|一座“真香”的城

宋 · 赵佶《听琴图》 故宫博物院藏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