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会宁农民儿时过年的记忆

儿·时·过·年·的·记·忆

文/宋继宗

会宁农民儿时过年的记忆

岁月的脚步匆匆,太匆匆,来不及向去年挥挥手,新年就过完了。

我不愿新春的欢乐掩去往昔,也不愿新春的烟花覆盖一切。过去的多少故事,多少记忆,值得回味。

过年,在印象中似乎很遥远,甚至没有过多的奢望。在繁忙的生活里,在匆匆的岁月中,年味越来越淡。最使人怀念的,还是儿时的年,虽然都是些久远的记忆,但还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向往。

小时候,很喜欢银装素裹的冬天,因为它预示着盼望已久的年马上就会到来。对于农村娃娃来说,盼望的年就是能吃上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再穿一身新衣服,兜里揣一串鞭炮,偷一盒家里的洋火,到外面和伙伴们玩一天。到天黑回家时,手上甚至身上都是火药味。或许,这就是儿时的年味吧?

儿时的年味是什么味呢?对于家乡人来说,就是院子里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火红的春联,就是父老乡亲见了面时互相说声:“过年好”的友好问候......

年味,就是爸妈的一声声呼唤;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桌团圆饭。年味是一种情怀,一种传承;是家的味道。

会宁农民儿时过年的记忆

儿时的年味耐人寻味。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忙活了一年的父老乡亲,终于可以短暂的休息几天,心里头都有一个情结:过大年。杀猪宰鸡自不必说,到了除夕这天,父亲和村里的其他叔叔一样,迈着轻快的步子,给家里挑水、打扫庭院,扎灯笼、贴对联。而母亲忙的更是不可开交,早上祭过灶,吃过秋田面油渣子搅团后,就揉面舀油,炸麻花和五颜六色的油果子,好像过年是她一个人的事。每当吃着母亲炸的香甜脆酥的小油果,尤其是除夕黄昏时的手擀臊子面和夜里的一盆香喷喷的猪骨头,一股温情和幸福感在心里涌动。

儿时的年味,在一张张喜庆的年画里。年画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寄托了父老乡亲对风调雨顺、阖家幸福的祈盼。因而,年画也是人们购买的年货之一,三十日这天,父亲和母亲就把购买的年画端端正正地贴在屋里的墙上。看着父母亲虔诚认真的样了,我感觉到他们不是在贴年画,而是在祈愿来年的美满幸福。待年画贴好后,低矮的窑洞里亮堂了许多,使一家人感到过年的喜气与温馨。

那时候商店里卖的年画题材并不广泛,几乎都是革命样板戏和“战天斗地”之类的画。不管是什么样的画,同样让人看的目不暇接;同样满足父老乡亲喜庆盼年的美好心愿,那些画和年搭起了一座喜庆祥和和祈愿幸福生活的桥梁。从那些年画里,我了解到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现代人们改天换地的战斗精神。年画中的人物在我眼里丰满了起来,给我的童年带来过不少快乐。

会宁农民儿时过年的记忆

儿时的年味洋溢在火红的春联里。大年三十这天,家家都要贴春联,每年到这个时候,庄里会写毛笔字的人成了“香饽饽”。那时的春联不像现在卖的成品,全是手写的,字写得好看不好看没关系,只要没有错别字即可。春联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紧跟时代的,比如:

“红心向党抓革命,

恐后争先促生产”

横幅:“农业学大寨”

“人民公社长青藤,

贫下中农向阳花”

横幅:“一心为公”。

有些春联是书写者即兴发挥出来的,记得有一年三十日,父亲特别忙,让我拿上红纸去找舅舅写春联。舅舅把其它屋门的写好后,到写大门联时,他仰起头想了想说:“你爸爸是咱们大队的劳动模范,大门联就写:‘春暖花开比干劲,跃进声中争先进’”。

那时候的父老乡亲识文断字的不多,贴春联曾闹出过笑话,虽然没有《拾黄金》里孙存碟说的“槽头兴旺贴炕边”那样的笑话,但有的人家把上下联贴反;把主屋里的“身卧福地”贴在了厨房里;把仓库里的“五谷丰登”贴在了住室里;把鸡圈门上的“鸡鸣晓旦”贴在了猪圈门上。但家乡的父老乡亲都是纯朴善良的庄稼人,只是偶尔当作茶余饭后的调味剂,一笑而过。

会宁农民儿时过年的记忆

儿时的年味沉浸在平安吉祥的希望里。在家乡,除夕有守夜的习惯,这天晚上,长辈们把买来的核桃、枣儿、水果糖之类的分发给每一个晚辈,全家老小,熬夜守岁,迎接新春的到来。同时,每间屋里都要亮着灯光,意味着下年的前程亮亮堂堂;日子红红火火。等到深夜十二点,燃放鞭炮,辞旧迎新,尽情释放一年的欢快。我当然不例外,过足了放炮的瘾。现在回想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儿时的年味,是那代代相传的风俗习惯。家乡的父老乡亲过年有很多习俗,其中之一是大年初一拜早年。冬日的天空还灰蒙蒙的,架上的大红公鸡叫过五更鸣后,母亲早早的起床收拾大年第一天的第一顿饭菜了。我揉着惺忪的双眼开始穿新衣服起床。儿时的我最爱穿新衣服,而且更喜欢穿着新衣去走亲串门。吃过早饭后,父亲领着我去给庄里的长辈们拜年。每到一家,都是热情的招待和温暖的问候。早年拜完后,我的衣兜里果实累累,桃核呀、红枣呀、水果糖呀之类的,装得满满的。

会宁农民儿时过年的记忆

大年初一不扫地。这一天的屋里和院子里都被水果糖纸、向日葵皮等弄的一片狼藉,但不能扫,说法是:穷干净,富邋遢,会把富气扫走的。就是一定要扫,也要从外往里扫,扫在一起的垃圾,等到第二天才能倒掉。

大年初二回娘家。在家乡,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有一句话说的好: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结婚后就是婆家的人,过大年理应和婆家人团聚,倘若在娘家过年,会引起家庭矛盾,造成婆家人不能团团圆圆过大年的局面,只能等到初二之后才能回娘家给父母拜年。

正月初五“破五”“送穷”。初五这天,黎明早起,燃放鞭炮,打扫卫生,清除垃圾,送走穷气。然后家家敞开大门,烧香放炮,迎接财神,希望新的一年里一帆风顺、金钵满盆。而初五这天的饭是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扁圆的,据说像元宝的样子,其寓意是吃了初五的饺子,就会财源广进。家乡人还有在这天的饺子里包硬币的习惯,谁吃到了包着硬币的饺子,这一年就会财源滚滚。

过年禁忌借钱讨债要账。老一辈人有过年不借钱,借钱穷一年;债不过年,年不讨债的讲究。因为过年了,不管是借钱还是要账,寓意都不好。过年借钱给别人,等于散钱给别人,意味着你今年没钱花。而年前有借别人钱的,年底要及时还清,也就是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过年不剃头。在家乡有这样一句俗语:“正月里剃头一一死舅”。这一风俗做母亲的更为重视,常常催促大人和孩子们年前剃个头,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辞旧迎新。否则,要等到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才能剃头。

儿时过年的习俗还有很多,差不多每天都有,比如“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等等。各地的风俗习惯基本上大同小异,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家乡,是一种情怀;儿时过年的味道,值得细细品味,许多铭刻在心的记忆永远美好。弹指之间,过年似乎跟不上时代的快节奏,年的味道变淡了,但它仍然释放着浓浓的乡土气息,释放着儿时美好的记忆,儿时年的味道、年的情怀深深镌刻在心底。当你回忆起那段时光,好像昨天才过去一样,你会感觉到那时的年味还在,还是那么让人满怀,让人留恋。

2022年元宵节

会宁农民儿时过年的记忆

作者简介:

宋继宗,甘肃会宁平头川镇人,会宁县作家协会会员。人生格言:脚步走不到的地方,眼睛能够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心境可以达到。一个人有了梦想,才能够说:脚步走不到的地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