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未了|渡风送春,万物并秀

渡风送春,万物并秀

魏媛媛

心里总是惦记着东津渡的那几丛竹子。

1月22日,大寒之日的第三天,空中飘着大片的雪花。

朱门铁环,黛瓦白墙,青石板,屋宇轩朗,东津渡银装素裹,宛如一幅淡妆、素雅的水墨画。走着走着,就倏然迈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

我,再次见到了心心念念的那些竹子。彼时,有几枝竹子的叶片半绿半黄。

冬将尽,春可期。

我知道,它那是在积蓄着力量,酝酿着梦想,等待着春的到来。

我钟爱竹子。南方的竹影横斜,北方的竹声簌簌,都喜欢。竹,风过不折,雨过不污,躯有节,而少蔓枝,数丈傲骨通透。在利津,竹子不多,但我尤其喜欢,杆杆翠竹,总是让我驻足。

青未了|渡风送春,万物并秀

冬去春来,阳和启蛰。

春风,把自己所有的爱镶遍东津渡的角角落落。

依然是牵挂那几丛竹子。

今日立春,我再访东津渡。

立春有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竹叶滴翠,解冻的东风,抚摸过东津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此刻,东津渡的万物生灵都变得亮丽而妩媚。 经过漫长寒冬蛰伏的虫儿,也感受到春的暖意,伸伸懒腰,打个滚儿,惬意无比。尘封在黄河冰下的鱼儿,浮出水面,争相跳跃,贪婪地呼吸着春的气息。

与东津渡的竹子对视。我想起刘禹锡的《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依。”我想起王安石的《咏竹》:“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我喜欢郑板桥的《竹石图》,尤为喜欢画上题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还喜欢竹笛,一缕清音飘出,是有筋骨的音符。

当然,我更想到了我的老乡——李竹如。

竹如,如竹。

我在遥想、在猜测,李竹如定是喜欢竹子的。不然,他如何会将“贻萼”更名为“竹如”呢?

李贻萼是什么时候改成李竹如的?从占有的资料来看,没有具体时间。我有个大胆的猜测,李贻萼参加革命,他的世界观发生巨大改变的时候,也就是他投入党的怀抱的时候,就像王尽美改名一样,嫌名字过于文弱,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以此明志。于是,他想到了竹子的意象,竹如,如竹,要像竹子一样,“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仍虚心。”而易名的李竹如,果然如一杆翠竹,气宇轩昂地矗立在中华大地上。

一根普通的竹管,经过手工艺人的用心打磨,华丽蜕变成惊艳千年的乐器——竹笛。有道是,竹笛在握,空灵磅礴,开口即脆。而80年前,李竹如也吹出了高亢昂扬,穿云裂石的一曲。1940年7月,山东省抗日民主政府——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李竹如当选为委员和文教负责人。1940年11月,山东根据地的临时参议会相继讨论通过了《山东省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等有关财贸、教育和减租减息等方面的一系列法规条例,这些都是李竹如组织起草的。其中《人权保障条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其中规定“凡中华民国国民,无男女种族宗教职业阶级之区别,在法律上政治上一律平等”等;还根据山东的实际情况,规定“凡人民因犯罪嫌疑有逮捕之必要者,非持有逮捕状不得逮捕之”等。《人权保障条例》经临参会通过后, 1941年1月22日,在大众日报上全文发表。这个后来收入《世界人权约法总揽》的《条例》是大陆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人权保障条例,也是我党组织制定、并公开发表的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

李竹如,他正是出生于我脚上的这片热土。

薄雾叆叇,水气氤氲。

我依稀看到一位身着长袍的青年,1925年春节,在自家大门上贴上“马列传天下,世界要大同”,横批为“天下统一”的对联。 在屋门上贴上“堂堂中华担忧内争外患, 小小家庭且喜老安少怀。”的对联。封闭的小村子,被这两副对联震得颤抖。乡亲们在懵懵懂懂中,在这两幅对联上嗅到某种新鲜的东西,而直到若干年后,才真正发现这位男子身上独有的光泽。

黄河边的雾气,随着日出慢慢升腾到空中,朦胧到极致,静谧优美。边走边想,不觉已行至庄科村南部,这里早先有座耶稣教堂。透过雾气,我隐约看到,还是这位亲写并张贴对联的青年人,在教堂里,自办农民夜校,自己编文化教材,神情激扬,为村里的青年人和学生读报纸,讲天下大事,讲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前途,宣传抗日救国和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的身影。

就这样,春风第一次吹到了庄科这个小村庄,吹绿了黄河岸边的利津县城。

行走在东津渡的春风里,在历史的褶皱里仔细搜寻每一点痕迹。渡风送春,万物并秀。

一场属于全人类的奥运盛会——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二十四节气之首的今日,大年初四开幕。中国队于9:24入场,鸟巢再次响起激动人心的《歌唱祖国》。我的心房与旋律同频共振,眼中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水。

青未了|渡风送春,万物并秀

(照片由公众号天下黄河东津渡提供)

壹点号 东营陈宇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