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钢架雪车,趴着的运动员也操碎了心,微操控的奥秘

作者:力学Nerd王小胖

1、引言

2月11日晚,闫文港以4分1秒77的成绩获得铜牌,这是大陆第一枚钢架雪车冬奥会奖牌;殷正以4分2秒13的成绩位列第5名,并以4秒58的成绩创造了赛道出发纪录。中国钢架雪车队在冬奥会上获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从画面上看,钢架雪车出发后,运动员就躺平了,完全依靠地球引力来加速,那么躺平的运动员怎么操作才能让速度更快呢?

钢架雪车,趴着的运动员也操碎了心,微操控的奥秘

闫文港

2、速度是制胜法宝

钢架雪车应该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项目,它需要在出发点的50m内让雪车尽可能地加速,然后运动员直接趴在上面,沿着固定的滑道,借助重力势能不断加速。赛道九转十八弯,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冲出赛道。

钢架雪车,趴着的运动员也操碎了心,微操控的奥秘

出发阶段

钢架雪车是靠重力进行加速的,比赛场地雪游龙高低落差121m,比赛赛道全长1615m,雪车与冰面的动摩擦系数约0.035,理论上的自然滑行终点速度为128km/h。这里顺带提一下,运动员人体的重量,理论上不影响终点的速度。据报道,闫文港的最高时速就是接近130km/h。由此可见,他在比赛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增加额外的阻力。

钢架雪车,趴着的运动员也操碎了心,微操控的奥秘

速度估算

钢架雪车追求的就是极致的速度,但是钢架雪车上是没有动力装置的,除了刚开始的那50m加速,剩下的没有任何可以人为加速的可能。它不像水中划船那样,可以依靠手脚向后划来提供动力。在钢架雪车上,手脚的“划船”动作速度跟不上雪车的速度,只会增加额外的阻力。所以,钢架雪车运动,是一个一开始就决定结果的运动,最开始的那50m至关重要。初速度越大,就越有机会赢得奖牌。

钢架雪车,趴着的运动员也操碎了心,微操控的奥秘

钢架雪车

3、躺平的运动员也很累

既然出发决定结果,那么运动员是不是就可以不管过程,直接趴在上面休息了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力学上有个最速降线,虽然路程比直线距离更长一些,但是花的时间却是最短的。雪游龙的下降过程不是最速降线,每个人的赛道都一样,运动员想要更快的速度,应该尽量减小对钢架雪车的人为干预。理论上,不加干预的自然运行轨迹就是最佳路径。但是,由于赛道并非全封闭,如果不加干预,在拐弯的时候可能会冲出赛道,运动员的作用就是体现在这里。

钢架雪车,趴着的运动员也操碎了心,微操控的奥秘

最速降线

那运动员是如何操控的呢?脚、身体,以及头的姿态控制对雪车的前进轨迹影响至关重要。运动员的脚是可以触地的,如果拐弯速度过快,就可以用脚干预一下,增加摩擦力。不过,这种情况显然是迫不得已才会采取的方法。为了调整雪车的前进轨迹,身体的侧压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雪车底部是2个冰刀,正常前进时,人体压在正中间,2个冰刀的摩擦力一样。如果想要向右偏行,身体向右侧压,增加右冰刀的摩擦力,这样左边快,右边慢,实现向右偏行。

钢架雪车,趴着的运动员也操碎了心,微操控的奥秘

受力图

头部的左右旋转也可以干预雪车的前进轨迹,头部向右旋转,那么由于动量矩守恒,脚部就会向左旋转,从而实现右转的效果,如果头盔的重量更大一点,甚至能够做到甩尾的动作,实现高速拐弯的可能。前面说过,雪车的速度很快,那么运动员一点点控制的变化,就足以改变雪车的前进轨迹。这就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控制力和判断力。另外,想要获得更快的速度,空气阻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经过风洞验证的头盔,能够降低阻力系数。而身材魁梧的运动员由于迎风面积大会比较吃亏。

钢架雪车,趴着的运动员也操碎了心,微操控的奥秘

角动量守恒

4、夺金黑科技

前面说了,钢架雪车项目最关键还是出发阶段的50m加速。殷正的赛道出发纪录,背后也有着力学黑科技。出发阶段,比较容易出现“拉撬减速”,北理工的科研团队,通过高速相机、传感器,分析运动员和雪车的运动状态,从而为训练提供数据,避免拉撬减速。此外,滑行阶段也可以通过得到的数据,分析雪车轨道,为运动员控制雪车提供依据,找到最优的前进路线。

钢架雪车,趴着的运动员也操碎了心,微操控的奥秘

北理工科研团队

5、总结

所以,看似躺平的钢架雪车,这次能够实现0的突破,拿下铜牌,背后离不开科研团队的数据分析,离不开运动员的精准控制,更离不开平时的刻苦训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