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打开新视界 探知波斯五千年

作者:厨师快车

文/捷Jesse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泛金色的黄沙伴着时光的沙漏徐徐流动,波斯与中国,东西方两个古老的国度,互相交流着那曾经繁荣与灿烂的文明。作为世界古文明之一,波斯在五千年风云变幻中,对话了希腊、阿拉伯等多个文明;近代,波斯文明的继承者伊朗更是万众聚焦。

由译林出版社引进中文版的《新月与蔷薇:波斯五千年》中,“蔷薇”是波斯伊朗的国花,迷人又坚韧;“新月”则代表波斯曾经的富庶,展示波斯的丰富文明果实。“新月与蔷薇”就好像波斯文明的缩影:既有“新月”上的杀伐纠葛,又有“蔷薇”下的温婉柔情。

作者霍马·卡图赞是伊朗籍著名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曾在美、英、伊等多国的高校中任教,长期从事伊朗相关研究,现任职于牛津大学,讲授伊朗历史与文学。全书从波斯文明自身的视角出发,将文学与政治交织,文化与社会相融。

宗教神话史诗

古代伊朗神话是庞杂、多样和丰富多彩的。它们起源于本身就由古印度-伊朗诸神信仰所代表的古印度-伊朗传统。波斯神话的晚期发展形成了神话传说和传奇历史的主体,它们被认为在萨珊帝国时期被搜集归纳进了《王统记》。可惜该书现已失传,仅存可循前伊斯兰神话的是《列王纪》。

《列王纪》对波斯神话有过历史化加工。以屠龙传说为例:波斯神话中,三头恶龙扎哈克被屠龙英雄特赖陶纳镇压在德玛温德圣山;《列王纪》中,暴君扎哈克受恶神引诱,双肩各长出一条三头巨蛇,每天需杀死两人来喂条蛇,最终暴君被前朝后裔法里顿王子抓住,关在德玛温德圣山。

中国人聊到波斯神话,大约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波斯明教”。金庸老先生的《倚天屠龙记》把元末明初的这个宗教嫁接到中土生根,一部分可溯源至上述的屠龙传说。但实际上,金庸老先生书中的明教,是拜火教和明教的混合产物。

中国史称的拜火教,在波斯称为琐罗亚斯德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之后,拜火教又吸收了波斯自古以来的玛兹达崇拜,提出一神论和二元论。他们认为人应该信奉唯一主神、光明的善神,并与黑暗的恶神战争,直至善神之子降世为救世主,消灭所有黑暗邪恶,带人类进入光明世界。

古波斯人认为,天有昼夜,人有善恶,光暗善恶完全对立,必须一方消灭另一方才算结束,这大概也是二元论思想的原始根源。中国古人则认为“三”是世间万物的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物极必反,阴阳相生,世界不只是黑白,还有渐变与灰色,故有天地人三才,以易经为群经之始。

中国史称的明教,在波斯称为摩尼教,创立于公元3世纪。它认为人类是恶神创造,明尊则派遣光明使者拯救人类灵魂,其根本教义就是明暗或善恶二宗、初中后三际,最高神“明尊”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因此金庸小说介绍“波斯明教”也综合了拜火教和摩尼教的设置框架。

波斯神话依然是久远的故事,也少不了创世、造人、英雄史诗,但许多波斯神话的文字形成于公元10世纪左右,恰恰也是社会的某种投射。波斯神话最具特色的是二元论,不同于马克思哲学的辩证论、矛盾论、螺旋式前进上升的哲学观,但也展示出善终胜恶的大趋势。

千年风云更迭

古代的波斯,1935年后的伊朗,是一个具有历史发展连续性的国家。波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的世界性大帝国,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缔造者,此后的帕提亚王朝、萨珊王朝、沙法维王朝、巴列维王朝等均强盛一时。

历史辉煌的另一面,波斯在强盛时期往往遇到与其相处不睦的强大邻居,双方交往方式常令波斯处于下风,甚至面临亡国的战争。公元7世纪,波斯人被阿拉伯人征服后,被迫放弃本土宗教而转向伊斯兰教…如此种种皆是历史留给波斯的创伤与悲怆。

类似中国的朝代更迭,波斯历史上也出现过多个王朝和不同时期的诸多地方割据政权。历史上的辉煌造就了现今伊朗的大国情怀,外部争斗和历史曲折又催生了伊朗的受害者心态,历史的起伏在伊朗心中深埋了反抗的种子。正如人们常说:伊朗左右着中东的天平,中东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世界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波斯帝国,是指公元前550年-前33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王朝对新土地上的人民及信仰实行了民族和宗教宽容政策,还颁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人权宣言”等;正是该王朝,直接奠定了波斯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突出地位,造就了波斯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波斯进入希腊人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的波斯文化由东向西得以进一步传播。有外族统治就的抗争,公元前247年,波斯人建立了自己的帕提亚王朝,成为东西方的贸易枢纽。直到公元224年,帕提亚王朝被萨珊王朝取代,也成为了史上的第二波斯帝国。

在当时,萨珊王朝领土涵盖了当今的伊朗、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部分土耳其地区、高加索地区、中亚西南部、阿拉伯半岛海岸部分地区、巴基斯坦西南部等地,可称为世界强国。可以说帕提亚-萨珊王朝已拥有强大的地区影响力。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诞生和阿拉伯人崛起后,萨珊王朝于651年被阿拉伯人征服,随后其语言和文化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摧残和破坏。阿拉伯人有效统治波斯的百年时间内,波斯人不断稳定和发展自己。在历经多年分裂战乱后,波斯进入了历史高光时代:沙法维王朝。

沙法维王朝被视为波斯本土文化和政治统一的恢复者,该王朝也被称为第三波斯帝国,可以算是伊朗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承前启后者。沙法维王朝确立了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还展现出了强大的国家实力,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印度莫卧尔王国一道被视为当时世界三大伊斯兰国家。

进入近代,欧洲诸强崛起扩张,波斯也开始饱含欧洲列强凌辱进入20世纪。内外交困之际,怀有强烈民族主义思想的恺加王朝军事将领礼萨汗在1921年发动政变,随后开启了巴列维王朝时代。通过加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经济现代化进程,还正式将“波斯”更名“伊朗”。

曲折中向未来

不论历史上的波斯还是现今的伊朗,都曾同邻邦、外邦有所摩擦,或遭受占领,或被侵略。这些来自希腊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伤痛,让波斯帝国即使处于全盛时期也常常充满悲情,在曲曲折折中走向未来。

回顾波斯历史上的战争,不得不提希波战争。公元前559年,居鲁士大帝开启了他的统治。随后,在三代人的时间内,波斯先后攻灭吕底亚、新巴比伦、埃及等国,通过一系列领土的并入,结束了大型的征服战,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帝国。

在居鲁士大帝之后,公元前490年,波斯的“万王之王”大流士又将开疆拓土的目光瞄向了爱琴海彼岸的希腊,从而发动了希波战争。一边是波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横跨三洲的统一专制帝国;另一边是希腊,一堆政体多样、偏居一隅、争吵不断而又共享一定文化的小邦。

波斯这一边,“万王之王” 大流士信心满满,认为这些蕞尔小邦会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在希腊这一边呢?不同的城邦也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有的听天由命,有的作壁上观,有的和敌人暗通款曲,有的甚至直接投敌。

然而,原本毫无悬念的一次领土进攻,却意外地赢来了反转:马拉松战役中,雅典率领的联军以不到200人阵亡为代价,击杀了6000多波斯士兵;温泉关战役中,斯巴达300勇士力抗波斯数万大军;萨拉米斯海战中,内部矛盾不断的希腊舰队一举击败舰船数量4倍于己的波斯舰队…

“第一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长期与希腊人战争,最终被亚历山大帝国所灭。“第二波斯帝国”萨珊王朝长期与东罗马帝国战争,在实力消耗殆尽时被新崛起的阿拉伯人所灭。“第三波斯帝国”沙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争战,渐渐力不从心。巴列维王朝与英、苏、德、美等关系复杂…

历史上波斯曾与外部国家爆发多次冲突甚至是战争,特别是其强盛时刻的终结基本上都与对外战争有关,这导致之后许多伊朗人产生如下心理:伊朗是受害者。事实上,伊朗的区位、资源、人文等都告诉世人:波斯是不可被低估的文明。

《新月与蔷薇》共14章。第1到6章,涵盖从古代到19世纪中期的历史,虽然作者未列出详细的引文和参考文献和资料,但均是基于许多材料的,在每章结尾都列出参考资料的简要书目。第7到14章,叙述19世纪中期至今的历史,严格列出了直接和间接文献的资料来源。

全书不仅构思精巧,而且装帧精美。“蔷薇版”图书三口彩绘,图案来自于波斯著名的细密画艺术,意在展现波斯温婉、细腻的另一面,以及这个古老文明的生生不息;“新月版”图书三口刷金,意在凸显波斯文明的辉煌、繁荣与灿烂。如此好书,可阅读可收藏,不妨一试。

打开新视界 探知波斯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