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開新視界 探知波斯五千年

作者:廚師快車

文/捷Jesse

“波斯老賈度流沙,夜聽駝鈴識路賒。”泛金色的黃沙伴着時光的沙漏徐徐流動,波斯與中國,東西方兩個古老的國度,互相交流着那曾經繁榮與燦爛的文明。作為世界古文明之一,波斯在五千年風雲變幻中,對話了希臘、阿拉伯等多個文明;近代,波斯文明的繼承者伊朗更是萬衆聚焦。

由譯林出版社引進中文版的《新月與薔薇:波斯五千年》中,“薔薇”是波斯伊朗的國花,迷人又堅韌;“新月”則代表波斯曾經的富庶,展示波斯的豐富文明果實。“新月與薔薇”就好像波斯文明的縮影:既有“新月”上的殺伐糾葛,又有“薔薇”下的溫婉柔情。

作者霍馬·卡圖贊是伊朗籍著名曆史學家、經濟學家,曾在美、英、伊等多國的高校中任教,長期從事伊朗相關研究,現任職于牛津大學,講授伊朗曆史與文學。全書從波斯文明自身的視角出發,将文學與政治交織,文化與社會相融。

宗教神話史詩

古代伊朗神話是龐雜、多樣和豐富多彩的。它們起源于本身就由古印度-伊朗諸神信仰所代表的古印度-伊朗傳統。波斯神話的晚期發展形成了神話傳說和傳奇曆史的主體,它們被認為在薩珊帝國時期被搜集歸納進了《王統記》。可惜該書現已失傳,僅存可循前伊斯蘭神話的是《列王紀》。

《列王紀》對波斯神話有過曆史化加工。以屠龍傳說為例:波斯神話中,三頭惡龍紮哈克被屠龍英雄特賴陶納鎮壓在德瑪溫德聖山;《列王紀》中,暴君紮哈克受惡神引誘,雙肩各長出一條三頭巨蛇,每天需殺死兩人來喂條蛇,最終暴君被前朝後裔法裡頓王子抓住,關在德瑪溫德聖山。

中國人聊到波斯神話,大約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波斯明教”。金庸老先生的《倚天屠龍記》把元末明初的這個宗教嫁接到中土生根,一部分可溯源至上述的屠龍傳說。但實際上,金庸老先生書中的明教,是拜火教和明教的混合産物。

中國史稱的拜火教,在波斯稱為瑣羅亞斯德教,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之後,拜火教又吸收了波斯自古以來的瑪茲達崇拜,提出一神論和二進制論。他們認為人應該信奉唯一主神、光明的善神,并與黑暗的惡神戰争,直至善神之子降世為救世主,消滅所有黑暗邪惡,帶人類進入光明世界。

古波斯人認為,天有晝夜,人有善惡,光暗善惡完全對立,必須一方消滅另一方才算結束,這大概也是二進制論思想的原始根源。中國古人則認為“三”是世間萬物的态,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物極必反,陰陽相生,世界不隻是黑白,還有漸變與灰色,故有天地人三才,以易經為群經之始。

中國史稱的明教,在波斯稱為摩尼教,創立于公元3世紀。它認為人類是惡神創造,明尊則派遣光明使者拯救人類靈魂,其根本教義就是明暗或善惡二宗、國中後三際,最高神“明尊”為清淨、光明、大力、智慧。是以金庸小說介紹“波斯明教”也綜合了拜火教和摩尼教的設定架構。

波斯神話依然是久遠的故事,也少不了創世、造人、英雄史詩,但許多波斯神話的文字形成于公元10世紀左右,恰恰也是社會的某種投射。波斯神話最具特色的是二進制論,不同于馬克思哲學的辯證論、沖突論、螺旋式前進上升的哲學觀,但也展示出善終勝惡的大趨勢。

千年風雲更疊

古代的波斯,1935年後的伊朗,是一個具有曆史發展連續性的國家。波斯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的世界性大帝國,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締造者,此後的帕提亞王朝、薩珊王朝、沙法維王朝、巴列維王朝等均強盛一時。

曆史輝煌的另一面,波斯在強盛時期往往遇到與其相處不睦的強大鄰居,雙方交往方式常令波斯處于下風,甚至面臨亡國的戰争。公元7世紀,波斯人被阿拉伯人征服後,被迫放棄本土宗教而轉向伊斯蘭教…如此種種皆是曆史留給波斯的創傷與悲怆。

類似中國的朝代更疊,波斯曆史上也出現過多個王朝和不同時期的諸多地方割據政權。曆史上的輝煌造就了現今伊朗的大國情懷,外部争鬥和曆史曲折又催生了伊朗的受害者心态,曆史的起伏在伊朗心中深埋了反抗的種子。正如人們常說:伊朗左右着中東的天平,中東牽動着世界的神經。

世界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波斯帝國,是指公元前550年-前33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王朝對新土地上的人民及信仰實行了民族和宗教寬容政策,還頒布了“人類曆史上第一部人權宣言”等;正是該王朝,直接奠定了波斯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突出地位,造就了波斯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波斯進入希臘人統治時期,這一時期的波斯文化由東向西得以進一步傳播。有外族統治就的抗争,公元前247年,波斯人建立了自己的帕提亞王朝,成為東西方的貿易樞紐。直到公元224年,帕提亞王朝被薩珊王朝取代,也成為了史上的第二波斯帝國。

在當時,薩珊王朝領土涵蓋了當今的伊朗、阿富汗、叙利亞、伊拉克、部分土耳其地區、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等地,可稱為世界強國。可以說帕提亞-薩珊王朝已擁有強大的地區影響力。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誕生和阿拉伯人崛起後,薩珊王朝于651年被阿拉伯人征服,随後其語言和文化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摧殘和破壞。阿拉伯人有效統治波斯的百年時間内,波斯人不斷穩定和發展自己。在曆經多年分裂戰亂後,波斯進入了曆史高光時代:沙法維王朝。

沙法維王朝被視為波斯本土文化和政治統一的恢複者,該王朝也被稱為第三波斯帝國,可以算是伊朗曆史從古代到現代的承前啟後者。沙法維王朝确立了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還展現出了強大的國家實力,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印度莫卧爾王國一道被視為當時世界三大伊斯蘭國家。

進入近代,歐洲諸強崛起擴張,波斯也開始飽含歐洲列強淩辱進入20世紀。内外交困之際,懷有強烈民族主義思想的恺加王朝軍事将領禮薩汗在1921年發動政變,随後開啟了巴列維王朝時代。通過加大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加速經濟現代化程序,還正式将“波斯”更名“伊朗”。

曲折中向未來

不論曆史上的波斯還是現今的伊朗,都曾同鄰邦、外邦有所摩擦,或遭受占領,或被侵略。這些來自希臘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以及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傷痛,讓波斯帝國即使處于全盛時期也常常充滿悲情,在曲曲折折中走向未來。

回顧波斯曆史上的戰争,不得不提希波戰争。公元前559年,居魯士大帝開啟了他的統治。随後,在三代人的時間内,波斯先後攻滅呂底亞、新巴比倫、埃及等國,通過一系列領土的并入,結束了大型的征服戰,締造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世界帝國。

在居魯士大帝之後,公元前490年,波斯的“萬王之王”大流士又将開疆拓土的目光瞄向了愛琴海彼岸的希臘,進而發動了希波戰争。一邊是波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橫跨三洲的統一專制帝國;另一邊是希臘,一堆政體多樣、偏居一隅、争吵不斷而又共享一定文化的小邦。

波斯這一邊,“萬王之王” 大流士信心滿滿,認為這些蕞爾小邦會在彈指間灰飛煙滅。在希臘這一邊呢?不同的城邦也做出了不同的反應,有的聽天由命,有的作壁上觀,有的和敵人暗通款曲,有的甚至直接投敵。

然而,原本毫無懸念的一次領土進攻,卻意外地赢來了反轉:馬拉松戰役中,雅典率領的聯軍以不到200人陣亡為代價,擊殺了6000多波斯士兵;溫泉關戰役中,斯巴達300勇士力抗波斯數萬大軍;薩拉米斯海戰中,内部沖突不斷的希臘艦隊一舉擊敗艦船數量4倍于己的波斯艦隊…

“第一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長期與希臘人戰争,最終被亞曆山大帝國所滅。“第二波斯帝國”薩珊王朝長期與東羅馬帝國戰争,在實力消耗殆盡時被新崛起的阿拉伯人所滅。“第三波斯帝國”沙法維王朝與奧斯曼帝國争戰,漸漸力不從心。巴列維王朝與英、蘇、德、美等關系複雜…

曆史上波斯曾與外部國家爆發多次沖突甚至是戰争,特别是其強盛時刻的終結基本上都與對外戰争有關,這導緻之後許多伊朗人産生如下心理:伊朗是受害者。事實上,伊朗的區位、資源、人文等都告訴世人:波斯是不可被低估的文明。

《新月與薔薇》共14章。第1到6章,涵蓋從古代到19世紀中期的曆史,雖然作者未列出詳細的引文和參考文獻和資料,但均是基于許多材料的,在每章結尾都列出參考資料的簡要書目。第7到14章,叙述19世紀中期至今的曆史,嚴格列出了直接和間接文獻的資料來源。

全書不僅構思精巧,而且裝幀精美。“薔薇版”圖書三口彩繪,圖案來自于波斯著名的細密畫藝術,意在展現波斯溫婉、細膩的另一面,以及這個古老文明的生生不息;“新月版”圖書三口刷金,意在凸顯波斯文明的輝煌、繁榮與燦爛。如此好書,可閱讀可收藏,不妨一試。

打開新視界 探知波斯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