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龙胜:创新“民族+”模式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稳步向纵深推进

作者:纵深文化

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民族+”模式,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各个领域,统筹推进,探索出一条具有龙胜特色的创新创建之路。龙胜已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3个单位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4名同志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1个中学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5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龙胜:创新“民族+”模式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稳步向纵深推进

创新“民族+文化”传承模式绽放民族传统文化魅力

龙胜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5个世居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1%,是红军长征最早成功实践少数民族政策的地方,是中南地区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也是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保存有最完好的各民族原生态文化,具有“苗瑶侗壮汉,团结一家亲”的民族大融合文化,是中外游客探访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目的地。

龙胜:创新“民族+”模式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稳步向纵深推进

打造民族特色品牌。龙胜民族节庆十分丰富,被誉为“百节之县”,被中国民族节庆专委会授予“中国品牌节庆示范基地”。村组一级组织举办的民族节庆活动有侗年节、祭萨节、传歌节、花炮节、广福王节、红衣节、姑娘节、开耕节、祭茶节等等,乡镇一级组织举办的民族节庆活动有鼓楼文化节、跳香节、敬牛节、鱼宴节、盘王节、晒衣节等等,全县形成了县乡村都有自己的品牌节庆活动的格局。龙胜还连续成功举办了8届龙脊梯田文化节、2届农民丰收节、4届龙脊梯田百公里跑山赛。被称为“天下第一长发村”的黄洛瑶寨红瑶妇女表演的长发梳妆与龙脊梯田文化节已经成为龙胜县靓丽的民族文化品牌,该县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龙脊梯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稻耕文化旅游节”活动被列入70个全国最具特色庆丰收活动。这些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嵌入、植入、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元素,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

龙胜:创新“民族+”模式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稳步向纵深推进

深耕非遗文化传承。龙胜颁布了《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工作。对全县民歌、舞蹈、曲艺、民间文学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挖掘、搜集和整理,完成了《龙胜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古籍》《龙胜各族自治县碑文集》《龙胜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知识读本》和《龙胜少数民族概况》丛书的《侗族》《壮族》《盘瑶》编纂出版工作。目前,龙胜县申报获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12项、市级17项、县级58项。建有红瑶服饰传承示范基地,有4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骨干和民间文化传承人已达1000余人。2017年平等镇广南侗寨成立了“广南传统建筑与民俗文化国际保护中心”。

创新宣传推介渠道。邀请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到龙胜采访拍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有关大型记录片,打响以“传承红色记忆·穿越时光之旅”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品牌。通过中央电视台《一村一寨总关情》专题报道大寨村红瑶同胞脱贫致富的做法,大寨村和老挝象龙村结成减贫经验交流友好村。创作推出了《洗三朝》、《瑶妹羞羞》、《搾油》、《斗竹》、《侗寨传奇》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并获得自治区级以上不同奖励。今年9月龙胜组团参加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的2021中国·深圳(第7届)国际现代绿色农业博览会,把龙胜特色农旅品牌推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推向全国,助推龙胜乡村振兴发展。

打造“民族+产业”发展模式激发民族乡村发展活力

龙胜:创新“民族+”模式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稳步向纵深推进

2016年以来,龙胜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进一步夯实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2019年4月,全县59个贫困村、4.5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高质量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6637元增加到2020年的13931元,年均增长10%。全县所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探索“文旅商”融合发展模式。以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康养文化为重点实施文化精品战略,走“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经济发展”之路。除“天下一绝”的龙脊梯田、“人间瑶池”的龙胜温泉等著名景区外,还依托红军长征经过龙胜留下的红色遗迹新推出“二万五千分之一的长征体验游”、“跨越桂湘的长征深度游”,推动桂北红色旅游联合体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合龙胜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特色之路。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5万人,35%以上的少数民族贫困群众通过景区分红、土地入股、民俗展示、建设务工、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方式实现脱贫致富。去年,龙脊镇大寨村275户1246名红瑶同胞依托当地的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共获得旅游分红720万元,获得分红最多的一户达6.5万元,文农旅融合使少数民族群众搭上“致富快车”。龙胜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

龙胜:创新“民族+”模式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稳步向纵深推进

力促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形成“高山一带种植杉木、药材等,半高山一带种植油茶、茶叶、辣椒、西红柿、玉米等,沿河一带种植罗汉果、百香果、猕猴桃、蔬菜等”立体型农业发展格局。凭借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以“两茶两果+特色养殖”为抓手,大力开发具有唯一性和地域性的绿色食品,推动“龙胜产品”向“龙胜品牌”跃升。目前,龙胜有罗汉果、黄金菊、茶油、竹笋等16个农产品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龙胜凤鸡、龙胜翠鸭、龙脊辣椒、龙脊茶、地灵花猪、龙胜红糯等6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每年出产绿色农产品1.5万吨、有机食品100吨,产值超过10亿元。民族乡村释放出巨大发展活力。

探索新农人发展路径。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带头人、民族企业家等,一大批少数民族能人成为助力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他们通过投资办厂、发明专利、搭建电商平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荒芜土地等方式建设家乡、回报社会、成就自己。侯林松是一位只有小学学历的侗族民营企业家,在“水轮机漂流自动控制装置”“水轮机发电机的手动自动两用调节器”“水电站电机控制系统”等水电领域共拿到了五项国家发明专利,被称为“发明达人”。马堤乡龙家村苗族退伍军人刘黄荣回到家乡后,带领苗族群众修路架桥、发展种养,成为富裕文明村,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书写了新时代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奋斗人生。

构建“民族+社会”治理模式促成共创共建共享格局

龙胜:创新“民族+”模式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稳步向纵深推进

龙胜县始终坚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不断健全服务管理机制,加快形成乡村治理格局,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探索群众服务机制。通过完善少数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各族群众居住环境、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等举措,不断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6年来,龙胜县投入16.6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发展、易地扶贫搬迁、村级集体经济、社会事业等。特别是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以串联10个乡镇80%行政村的“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为基础,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景区景点,发展联动产业,解决了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近年来,该县还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约1000余万元,整合发改、农业、文化、交通、扶贫、水利、旅游、民族等部门项目资金900多万元参与特色村寨建设。目前,全县有30个民族村寨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命名,16个民族村寨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6个民族村寨获得“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

探索民族纠纷化解机制。龙胜县牢固树立“抓民族团结进步就是抓社会和谐”的意识,县、乡、村三级均制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矛盾纠纷排查三级网络,组建人民调解委员会、专业调解委员会等组织,通过走访、暗查、摸排等多种形式,及时发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苗头、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在法律框架下完善村规民约,组建村民理事会,发挥农村自治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屯与屯、村与村、乡与乡之间修建起了很多有民族团结寓意的同心亭、连心桥、和谐路。2019年,居住着瑶、壮、汉等各民族群众的龙脊镇金江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龙胜连续多年位居广西社会公众安全感调查的榜首。

探索共建共享机制。在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场所、进军营等“七进”活动中,将创建工作列入了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年终目标考核,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自治区、市、县、乡四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包联作用,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的参与作用,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沟通协调机制,资源共享、联建共创。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制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标语、专题宣传片、宣传册等,开展丰富多彩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各族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心中种下“民族团结”之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涌现出苗瑶侗壮汉·和谐一家亲的“九口之家情融五个民族”的泗水乡龙甸村侯光祖家庭,平等镇疱田侗寨“七十二户人家爱心接力”共同看护五保老人的感人故事。

实施“民族+生态”共生模式 建设万物和谐美丽家园

龙胜:创新“民族+”模式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稳步向纵深推进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龙胜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有花坪国家自然保护区、龙胜温泉国家森林公园、龙脊国家湿地公园、龙胜南山自然保护区等重点集中生态保护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建设“中国生态旅游强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践行“两山”理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守好民族经济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创新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变成生态经济,打造一条产业兴、群众富、生态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排名全市前列,荣获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自治区级生态县”等荣誉称号。建成绿色矿山15座,被列为广西首批“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促进了民族经济生态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生态治理。龙胜制订出台了《龙胜各族自治县森林保护条例》,划定森林保护红线。持久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等污染防治保卫战,改变各族群众长期以来滥采乱伐等不良习惯,强力推进禁伐、禁采砂、禁渔、禁猎等措施,深入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完成植树造林80万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7%,饮用水、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82.36%。

释放生态红利。充分发挥河道保洁员、生态护林员、村屯保洁员队伍作用。全县组建了一支由苗、瑶、侗、壮、汉等各民族群众组成的3346人的生态护林员队伍,常年巡山护林,守护绿水青山,年发放生态护林员补助经费285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8500多元,从昔日的“靠山吃山”到如今的“养山富山”。三门镇大地村壮族生态护林员谭周林被评为“全国最美生态护林员”。生产龙脊那秀、龙脊溢竹、竹蛙山泉等多个高品质饮用水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生态红利在绿水青山间不断释放,实现了生态富民、生态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