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龍勝各族自治縣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創新“民族+”模式,将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工作融入各個領域,統籌推進,探索出一條具有龍勝特色的創新建立之路。龍勝已兩次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号,3個機關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号,4名同志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号,1個中學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建立活動示範機關”,5個機關被命名為“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建立活動示範機關”。

創新“民族+文化”傳承模式綻放民族傳統文化魅力
龍勝居住着苗、瑤、侗、壯、漢等5個世居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81%,是紅軍長征最早成功實踐少數民族政策的地方,是中南地區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各族自治縣之一,也是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典範。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儲存有最完好的各民族原生态文化,具有“苗瑤侗壯漢,團結一家親”的民族大融合文化,是中外遊客探訪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目的地。
打造民族特色品牌。龍勝民族節慶十分豐富,被譽為“百節之縣”,被中國民族節慶專委會授予“中國品牌節慶示範基地”。村組一級組織舉辦的民族節慶活動有侗年節、祭薩節、傳歌節、花炮節、廣福王節、紅衣節、姑娘節、開耕節、祭茶節等等,鄉鎮一級組織舉辦的民族節慶活動有鼓樓文化節、跳香節、敬牛節、魚宴節、盤王節、曬衣節等等,全縣形成了縣鄉村都有自己的品牌節慶活動的格局。龍勝還連續成功舉辦了8屆龍脊梯田文化節、2屆農民豐收節、4屆龍脊梯田百公裡跑山賽。被稱為“天下第一長發村”的黃洛瑤寨紅瑤婦女表演的長發梳妝與龍脊梯田文化節已經成為龍勝縣靓麗的民族文化品牌,該縣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暨龍脊梯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地稻耕文化旅遊節”活動被列入70個全國最具特色慶豐收活動。這些民族節慶文化活動嵌入、植入、融入民族團結進步元素,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很好的保護和傳承了民族文化。
深耕非遺文化傳承。龍勝頒布了《龍勝各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以立法的形式開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發掘整理保護工作。對全縣民歌、舞蹈、曲藝、民間文學等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進行挖掘、搜集和整理,完成了《龍勝各族自治縣少數民族古籍》《龍勝各族自治縣碑文集》《龍勝各族自治縣少數民族知識讀本》和《龍勝少數民族概況》叢書的《侗族》《壯族》《盤瑤》編纂出版工作。目前,龍勝縣申報獲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國家級1項、自治區級12項、市級17項、縣級58項。建有紅瑤服飾傳承示範基地,有4人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民間藝人骨幹和民間文化傳承人已達1000餘人。2017年平等鎮廣南侗寨成立了“廣南傳統建築與民俗文化國際保護中心”。
創新宣傳推介管道。邀請中央電視台、廣西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到龍勝采訪拍攝紀念紅軍長征勝利有關大型記錄片,打響以“傳承紅色記憶·穿越時光之旅”為主題的紅色文化品牌。通過中央電視台《一村一寨總關情》專題報道大寨村紅瑤同胞脫貧緻富的做法,大寨村和寮國象龍村結成減貧經驗交流友好村。創作推出了《洗三朝》、《瑤妹羞羞》、《搾油》、《鬥竹》、《侗寨傳奇》等一批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的少數民族文化精品并獲得自治區級以上不同獎勵。今年9月龍勝組團參加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的2021中國·深圳(第7屆)國際現代綠色農業博覽會,把龍勝特色農旅品牌推向珠江三角洲地區、推向全國,助推龍勝鄉村振興發展。
打造“民族+産業”發展模式激發民族鄉村發展活力
2016年以來,龍勝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最大政治責任、最大民生工程,凝心聚力、真抓實幹,進一步夯實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逐漸實作“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标。2019年4月,全縣59個貧困村、4.52萬農村貧困人口實作了高品質脫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6637元增加到2020年的13931元,年均增長10%。全縣所有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均達5萬元以上。探索“文旅商”融合發展模式。以民族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康養文化為重點實施文化精品戰略,走“文化搭台、旅遊唱戲、經濟發展”之路。除“天下一絕”的龍脊梯田、“人間瑤池”的龍勝溫泉等著名景區外,還依托紅軍長征經過龍勝留下的紅色遺迹新推出“二萬五千分之一的長征體驗遊”、“跨越桂湘的長征深度遊”,推動桂北紅色旅遊聯合體建設,走出了一條适合龍勝紅色文化旅遊發展的特色之路。全縣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3萬人、間接從業人員達5萬人,35%以上的少數民族貧困群衆通過景區分紅、土地入股、民俗展示、建設務工、餐飲住宿、特産銷售等方式實作脫貧緻富。去年,龍脊鎮大寨村275戶1246名紅瑤同胞依托當地的農耕文化和民族文化,共獲得旅遊分紅720萬元,獲得分紅最多的一戶達6.5萬元,文農旅融合使少數民族群衆搭上“緻富快車”。龍勝縣獲得“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稱号。
力促特色産業“多點開花”。立足優勢、因地制宜,形成“高山一帶種植杉木、藥材等,半高山一帶種植油茶、茶葉、辣椒、蕃茄、玉米等,沿河一帶種植羅漢果、百香果、猕猴桃、蔬菜等”立體型農業發展格局。憑借地理優勢和自然資源,以“兩茶兩果+特色養殖”為抓手,大力開發具有唯一性和地域性的有機食品,推動“龍勝産品”向“龍勝品牌”躍升。目前,龍勝有羅漢果、黃金菊、茶油、竹筍等16個農産品獲得有機農産品認證,龍勝鳳雞、龍勝翠鴨、龍脊辣椒、龍脊茶、地靈花豬、龍勝紅糯等6個農産品獲得國家農産品地理标志認證,每年出産綠色農産品1.5萬噸、有機食品100噸,産值超過10億元。民族鄉村釋放出巨大發展活力。
探索新農人發展路徑。搭建創新創業平台,引導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入鄉人員和“土專家”“鄉創客”創新創業,培養一批創新創業帶頭人、民族企業家等,一大批少數民族能人成為助力脫貧緻富、實作鄉村振興的生力軍。他們通過投資辦廠、發明專利、搭建電商平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荒蕪土地等方式建設家鄉、回報社會、成就自己。侯林松是一位隻有國小學曆的侗族民營企業家,在“水輪機漂流自動控制裝置”“水輪機發電機的手動自動兩用調節器”“水電站電機控制系統”等水電領域共拿到了五項國家發明專利,被稱為“發明達人”。馬堤鄉龍家村苗族榮民劉黃榮回到家鄉後,帶領苗族群衆修路架橋、發展種養,成為富裕文明村,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主任,書寫了新時代退役軍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奮鬥人生。
建構“民族+社會”治理模式促成共創共建共享格局
龍勝縣始終堅持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工作着眼點和着力點,不斷健全服務管理機制,加快形成鄉村治理格局,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探索群衆服務機制。通過完善少數民族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各族群衆居住環境、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制等舉措,不斷增強少數民族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6年來,龍勝縣投入16.64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産發展、易地扶貧搬遷、村級集體經濟、社會事業等。特别是把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以串聯10個鄉鎮80%行政村的“生态、旅遊、扶貧大環線”為基礎,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景區景點,發展關聯産業,解決了各族群衆的“急難愁盼”。近年來,該縣還累計投入少數民族發展專項資金約1000餘萬元,整合發改、農業、文化、交通、扶貧、水利、旅遊、民族等部門項目資金900多萬元參與特色村寨建設。目前,全縣有30個民族村寨獲得“中國傳統村落”命名,16個民族村寨獲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6個民族村寨獲得“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
探索民族糾紛化解機制。龍勝縣牢固樹立“抓民族團結進步就是抓社會和諧”的意識,縣、鄉、村三級均制定沖突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縣、鄉(鎮)、村沖突糾紛排查三級網絡,組建人民調解委員會、專業調解委員會等組織,通過走訪、暗查、摸排等多種形式,及時發現化解各類沖突糾紛,将沖突糾紛化解在苗頭、萌芽狀态和初始階段。在法律架構下完善村規民約,組建村民理事會,發揮農村自治作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民族團結。屯與屯、村與村、鄉與鄉之間修建起了很多有民族團結寓意的同心亭、連心橋、和諧路。2019年,居住着瑤、壯、漢等各民族群衆的龍脊鎮金江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龍勝連續多年位居廣西社會公衆安全感調查的榜首。
探索共建共享機制。在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建立進機關、進企業、進社群、進鄉鎮、進學校、進宗教場所、進軍營等“七進”活動中,将建立工作列入了全縣各鄉鎮各部門年終目标考核,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和自治區、市、縣、鄉四級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包聯作用,以及社會工作機構的參與作用,落實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工作溝通協調機制,資源共享、聯建共創。通過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制作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宣傳智語、專題宣傳片、宣傳冊等,開展豐富多彩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活動,激發各族群衆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建立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心中種下“民族團結”之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湧現出苗瑤侗壯漢·和諧一家親的“九口之家情融五個民族”的泗水鄉龍甸村侯光祖家庭,平等鎮疱田侗寨“七十二戶人家愛心接力”共同看護五保老人的感人故事。
實施“民族+生态”共生模式 建設萬物和諧美麗家園
生态興則文明興,生态衰則文明衰。龍勝縣始終堅持“生态立縣、綠色崛起”的發展理念,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有花坪國家自然保護區、龍勝溫泉國家森林公園、龍脊國家濕地公園、龍勝南山自然保護區等重點集中生态保護區,是國家重點生态功能區,為建設“中國生态旅遊強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踐行“兩山”理論。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守好民族經濟發展和生态兩條底線,創新發展生态農業、生态工業、生态旅遊業,将良好的生态環境轉變成生态經濟,打造一條産業興、群衆富、生态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全縣生态環境品質排名全市前列,榮獲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自治區級生态縣”等榮譽稱号。建成綠色礦山15座,被列為廣西首批“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促進了民族經濟生态化,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推進生态治理。龍勝制訂出台了《龍勝各族自治縣森林保護條例》,劃定森林保護紅線。持久深入開展藍天、碧水、淨土等污染防治保衛戰,改變各族群衆長期以來濫采亂伐等不良習慣,強力推進禁伐、禁采砂、禁漁、禁獵等措施,深入實施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态工程,累計完成植樹造林80萬畝,生态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全縣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99.7%,飲用水、地表水水質達标率100%,森林覆寫率達82.36%。
釋放生态紅利。充分發揮河道保潔員、生态護林員、村屯保潔員隊伍作用。全縣組建了一支由苗、瑤、侗、壯、漢等各民族群衆組成的3346人的生态護林員隊伍,常年巡山護林,守護綠水青山,年發放生态護林員補助經費2850萬元,僅此一項人均年收入8500多元,從昔日的“靠山吃山”到如今的“養山富山”。三門鎮大地村壯族生态護林員譚周林被評為“全國最美生态護林員”。生産龍脊那秀、龍脊溢竹、竹蛙山泉等多個高品質飲用水把生态優勢轉化成了經濟優勢,生态紅利在綠水青山間不斷釋放,實作了生态富民、生态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