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到中年,有三种礼就不要随了,毫无意义

人到中年,有三种礼就不要随了,毫无意义

林语堂说:

“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不仅对待事情应该如此,对待人际关系也应该如此。

人到中年,精力、时间、金钱都很宝贵,因此要尽可能地用在值得的人和值得的事情上。

就拿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随礼来说,有三种礼,除了浪费钱对你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就不要傻傻地再随了。

人到中年,有三种礼就不要随了,毫无意义

从来对你都没表示过的人的礼

《礼记》里说: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真正的关系,从来都不是扶贫,不是单方面的一味付出,而是大家礼尚往来,从而让感情升温。

倘若只有你一味地付出给予,而当你有事情时,对方却一点表示都没有,那么很明显,在别人心中并没有拿你当朋友。

这样的礼,你随得再多也不会拉近任何一点距离,甚至还会让别人感觉你是在巴结讨好。

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这样一个中年人,他有一个对门的邻居。两个人相处中,虽然邻居对他没有什么表示,但是邻居有什么喜事,他都会随礼。

在他心中,远亲不如近邻,邻居有事情随点礼,也是维系关系最好的方式。

直到后来有一次,他无意间听到这个邻居在背后嘲讽,说他表面上热心,其实就是喜欢巴结人的人。

他才真正醒悟,有些人的心是暖不热的,别人根本就不屑和他维系关系。

有句话说:

“你如何待人,别人就会如何待你,这是黄金定律;他人用什么方式对你,你就用什么方式对他,这是白金法则。”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相互的而已。

如果一段关系中,你给别人的表示从来都没有回馈,那么就不要再表示了。

毕竟,你的真心和金钱,没必要浪费在根本不把你当朋友的人身上。

人到中年,有三种礼就不要随了,毫无意义

很少往来没什么交集的礼

郑执在《生吞》当中写道:

“散伙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又不是什么例外。”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有期限的,也许之前大家生活有交集,沟通有话题,关系特别的好。

可是之后当两个人分隔两地断了往来,那么关系也就会慢慢变得陌生,很多时候根本没有必要再去维系。

看过这样一段视频:

一个中年人的大学同学孩子办满月酒,并且在朋友圈发了办满月酒的时间地点。

而,中年人看到后,没有点赞,没有祝福,更没有任何表示。

对此妻子不解问他:“你们不是同学吗?不是应该有点表示吗?”

而中年人只是说了一句:

“有将近10多年没有联系过了,他有了他的圈子和生活,我也有了自己的,这时候就不要打扰刷存在感了。”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说:

“故事的开始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尾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接受离散,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如果两个人从来都没有什么往来和交集,那么这样的礼,就不要随了。

因为,你随了礼,很多时候并不会有任何感情的升温,甚至还会给别人造成困扰。

人到中年,有三种礼就不要随了,毫无意义

事事都要办酒席的人的礼

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一些人。

他们办酒席也好,举办活动也罢,其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所谓的大家互相交流一下感情。

而是假借交流感情为名,做着占便宜圈钱的事实。

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办酒席成为常态,甚至孩子只是得了个奖状都要请人庆祝一下。

这种礼,如果你随的话,最终只会徒增你的烦恼,并且让你的开支会源源不断。

同事强子,讲过他认识的一个朋友。

这个朋友每年酒席能够办十几场,每次都要邀请所有能邀请的人。

起初的时候他感觉大家都是朋友,也不好意思推脱,于是就参加了,每次随礼也都在500到1000不等。

可是,每年十几场,真的让他很吃不消,最终实在无法忍受,只好疏远了关系。

其实,日常生活中,像强子朋友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办酒席就是为了算计“致富”。

这样的礼,不仅没有任何回馈的可能,而且还会让你不堪重负。

那么这样的礼,何必去随,又何苦去随呢!

苏岑说:

“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若他们走进不了你的内心,就只会把你的生命搅扰得拥挤不堪。”

人生很短,一定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有意义的事情,值得的人身上,唯有如此,你的生活才能过得轻松。

人到中年,有三种礼就不要随了,毫无意义

随礼,是维系关系非常直接,也是非常好的方式。

可是,随礼却伴随着我们金钱的支出,而,并不是每个人,每段关系都值得你付出。

人到中年,上面这三种没有意义的礼金,就不要随了。

而是懂得把钱省下来,用在值得的人和自己的生活中,从而让自己的生活越过越舒心。

END

作者:离雨微凉,一个能理性,能感性,喜欢用文字表达个人观点,给你带去心灵治愈,情感解惑,人生感悟的90后撰稿人。

人到中年,有三种礼就不要随了,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