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操后人感恩关公,扎“关公灯”闹元宵

曹操后人感恩关公,扎“关公灯”闹元宵

学关公 行鸿运 拜关公 结善缘

曹操后人感恩关公,扎“关公灯”闹元宵

上坂关公灯是江西省南昌市的汉族民俗舞蹈艺术。元宵佳节,各地都有舞龙灯的习惯。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南昌市湾里区罗亭镇上板村曹家自然村的龙独具一格,它做工精细,造型别致,称 “关公龙”,是为纪念关公而设置的彩灯。通常表演人数繁多。由型如“丰”字灯头、灯尾和一条条插着三盏多棱角大灯笼的板凳组成。当地人称一条板凳为一桥,桥数越多龙身越长。它以庄重、热烈、气势磅礴而闻名,寄托着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曹操后人感恩关公,扎“关公灯”闹元宵
曹操后人感恩关公,扎“关公灯”闹元宵
曹操后人感恩关公,扎“关公灯”闹元宵

每年的元宵节,每户人家都自觉接上一桥,每一桥的开支都由自己负责,而龙头、龙尾则由村里负责。出灯时,龙头、龙尾由村里长老或有威望的村民撑持,前后、左右则有几个身体健壮的青年护灯。在出灯的整个过程中,都有鼓乐相伴。因而,上板曹家的“关公板凳龙”是远近最长、最美、最有地方特色的龙。1987年已收集在江西省民间舞蹈集成。

上坂关公灯是一种以关公(关羽)命名的民间彩灯,相传有500多年的历史,流传地为湾里区罗亭镇上板村曹家村。

曹操后人感恩关公,扎“关公灯”闹元宵

曹氏家族是三国时期曹操后代,元代迁徒于上板定居,繁衍为曹家村。“关公灯”起源的传说有二种:其一,曹操与关公私交深笃,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落荒华容道,遇关公提刀勒马挡道。关公念及当年落难时曹操对自己的恩抚之情,不顾军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毅然放走曹操,使其保全了性命,成就了一方霸业。曹操及其后代对关公感恩戴德,扎灯祀奉。其二,有一年大旱,眼看收成无望,曹氏族人到关帝庙秋求雨。果然天降大雨,禾苗得救,当年就获得丰收。因此,曹氏家族扎灯还愿,并将此灯取名为“关公灯”,代代相传。

曹操后人感恩关公,扎“关公灯”闹元宵

上坂关公灯由头灯、尾灯和板灯(灯身)组成,用细软竹片编织,外糊各色彩纸,贴上或写上吉祥图案和词语,造型美观形式多样,整条灯长达200余米,由300余人参加表演。

曹操后人感恩关公,扎“关公灯”闹元宵

每年春节,曹家村按人头出资,从正月初七起,扎头灯尾灯各一架。各户自做一条板灯,至正月十二完成,并从当晚到十四晚,由尾灯领十条左右香灯,轮流到各户拜年。正月十五元宵日正式起灯。头灯靠放在祖堂右面,尾灯靠放在祖堂上方,灯身从祖堂右侧后门向村内伸延。

晚饭后,由土铳、两面大锣和打击乐开道,一名沐浴净身,扎白布头巾,身着大红对襟短袍、绿便裤、布鞋的健壮青年,在十余名护灯者的护卫下肩扛头灯起灯。随后,一溜相互连接的活动的灯身紧跟而行,尾灯在四、五名护灯者护卫下跟随灯身,从祖堂大门出发,沿着村前的池塘、小道蜿蜒前行。前往邻村玩灯拜年后,于黎明前回村进祖堂,向当地供神“问告”祈福。仪式完毕,当年玩灯告终。

曹操后人感恩关公,扎“关公灯”闹元宵

关公灯是上坂曹家村独有的一种彩灯,以庄重、热闹、气势磅礴而闻名。其沿袭祖先遗俗,由对关公的感恩演绎为拜年祈福,求来年丰收,祝户户平安的文化活动,乡俗浓郁,艺术特色鲜明,深受乡间喜爱。

曹操后人感恩关公,扎“关公灯”闹元宵
曹操后人感恩关公,扎“关公灯”闹元宵

“上坂关公灯”1987年已收集在江西省民间舞蹈集成。2011年6月,南昌湾里区上坂曹家村的“关公灯”作为民俗类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