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植根太行 用画笔记录红色历史 石家庄画家力作入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北京正式开馆,成为大陆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党矢志不渝奋斗之路的红色新地标。近日,记者从河北省文联获悉,去年河北省美术家创作的6件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其中就有石家庄画家陈承齐的油画力作《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植根太行 用画笔记录红色历史 石家庄画家力作入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陈承齐的油画作品《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使出浑身解数 历时三年多完成创作

一个初春的早晨,春风吹拂大地,阳光洒满山路。我们熟悉的一位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大踏步走来,乡亲们扶老携幼围了上去,他们有的与领导人双手紧握依依话别,有的送上自家种的玉米,有的肩上扛着农具,还有的胳膊挽着草筐,似乎刚得知消息匆匆赶来……画面庄严浩大,又充满生机,似乎在向世界庄严宣告:一个崭新的中国正昂首走来。这就是陈承齐的油画《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展现的正是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告别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离开了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踏上“进京赶考”之路的场景。整幅画长5米、高3米,画面有180多个人物,是不折不扣的鸿篇巨制,也是画家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倾情创作的作品之一。“从2018年拿出草图,到2021年4月交稿,我使出浑身解数完成了这幅作品。”陈承齐表示。

在国内画坛,陈承齐一直以创作大题材大内容大制作大画面的历史画而著称。此次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对于他有特殊意义,“我是画家,也是一名1978年入党的老党员,在建党百年的节点,一定要拿出精品,展现党的伟大征程。”陈承齐说,创作历史画,主要人物要形神兼备,还要讲求时代背景,要有场景细节。此次他不但画出了50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气神,对130多位男女老少也精心勾勒,这些百姓的相貌举止绝非凭空想象,都来自他常年农村写生的积累,加上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早春的树木草丛、推车等农具以及驮着粮食的驴马等背景,令这幅作品既有史诗般的宏大气势,也有耐人寻味的丰富细节。创作期间陈承齐左膝盖动手术,刚一拆线他就坐着轮椅回到画室,用他的话说真的是豁出了老命。

2021年对陈承齐而言也是个丰收年,他交出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等两幅庆祝建党百年的力作。自去年十月一日到今年初,央视数次播出《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为全国观众介绍了陈承齐代表作之一的《进京赶考》。对此他感到很欣慰:“我一直希望能给群众留下真正的艺术品,能让群众从画中了解党史,这是我的心愿。”

植根太行 用画笔记录红色历史 石家庄画家力作入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陈承齐在创作中。

30岁找到创作富矿 就此一生开掘

石家庄是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从《迎着曙光》《解放石家庄》《运筹帷幄——指挥三大战役》《进京赶考》到《不能忘记》《耕者有其田》再到《渊源》《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陈承齐一直用画笔讲述着这片红色土地的壮美故事。

“我祖籍浙江,出生在云南。但我热爱太行山,热爱石家庄,血液里我就是北方人。”陈承齐出生于1946年,父亲是中国第一代汽车工程师,母亲是位数学老师。当年大画家徐悲鸿去云南写生时曾得到陈父的帮助,便向其赠送画作,这幅大师墨宝点亮了儿时陈承齐的艺术梦。20岁时,他被分配到厂里当炉前工,白天他在高温灼烤中忙碌,晚间他一遍遍看着报刊上列宾、苏里科夫等大师的现实主义油画经典,艺术梦始终未灭。1982年他考入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得益于靳尚谊、苏高礼等名家亲授,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迄今其油画《迎着曙光》《渊源》等作品十几次获河北省一等奖、三次特等奖、四次全国奖,并参加过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美展。有专家评价说,凭借一系列主题明确、艺术语言成熟的油画创作,陈承齐已成为全国大型历史题材绘画创作的集大成者。

陈承齐的艺术之路有多个节点,改变他一生的是1977年。那年陈承齐被调到西柏坡,参与筹建西柏坡纪念馆,在此期间,他深入当地百姓家中,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之前我就数次走进太行山写生,被磅礴太行的壮阔风貌深深打动。到西柏坡后与乡亲们面对面,则让我从骨子里爱上了这片土地。”从乡亲们的诉说中,他了解了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了解了平山团的英勇无畏,了解了老区人民“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的无私奉献,更了解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陈承齐既震撼又兴奋,他知道自己找到了一生的创作富矿。

从那时起,陈承齐一门心思扎进太行山扎进西柏坡,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用画笔把那些或波澜壮阔、或平凡却值得纪念的事件定格为永恒。40多年全情投入,他完成了大批鸿篇巨制,堪称精品的就有30余幅,基本把西柏坡的党史大事件、重要历史节点都画全了。“我从小就喜欢列宾、苏里科夫等人的作品,希望像他们一样用油画记录历史事件和时代场景。在了解西柏坡的历史和人民后,我感觉作为艺术家有责任表现和书写这段历史。这里是艺术的富矿,怎么挖掘也不够,怎么画也画不完。”陈承齐如是说。

每个周末都要开车下乡去寻找素材

熟悉陈承齐的人都知道,他的作息很规律,每天7点以前就开车赶到位于石家庄市美术馆的画室,通常他会在这里工作到傍晚。不过也有例外,前些天石家庄下雪,他的画室大门紧锁,不用问,他又到山里找素材去了。从二、三十岁到年过七旬,陈承齐的日子始终充实也单纯,“我这辈子没干别的,就是忙油画。”

有专家说,陈承齐是有历史担当的艺术家,创造了丰碑式的艺术语言;有观众形容看陈承齐的画如同在读一部长篇小说佳作,人物鲜明,场景生动,每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这一切的背后有陈承齐经年累月的付出和打磨。他的代表作之一《迎着曙光》在西柏坡纪念馆长期展出,该作品以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背景,53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面向冉冉升起的旭日,并肩伫立,仿佛一座历史的丰碑。陈承齐历时一年完成这幅力作,光草图就有十几稿。为了捕捉凌晨那抹金色曙光,1990年底,他只身赶到嶂石岩,深冬的山里寒气逼人,头天陈承齐选好了等日出的地点,当晚狂风呼啸,住在百姓家中的陈承齐冻得瑟瑟发抖,心里却很热切。天还没亮他拿起相机赶到山坡上,终于等来了朝阳冉冉升起,他激动地拍下了全过程,全然忘记了等待的焦虑与寒冷的天气……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他每周末都要开车带老伴去下乡,“老伴散散心,我去找素材。能找到一个能用到画里的好形象,都会兴奋好几天。”就这样陈承齐积累了数千个人物素描,因此他的《进京赶考》《耕者有其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等作品中,即便是作为背景的老百姓也人人都有出处,鲜活丰满。

最近陈承齐刚完成了一幅油画《人民就是江山》,这又是一幅长5.7米、高2.6米的巨作。“我还没画够,只要还能拿得动画笔,就要继续画。”陈承齐为自己定了个小目标,要把发生在太行山的红色历史大事件都用画笔一一记录。

用绘画记录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这是陈承齐永远的动力源泉,也是他倾尽一生的终极追求。

文 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 黄蓥

图 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 王建国

编辑 李兵 责编 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