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草书作品点评:草法娴熟,创作才能驾驭自如!

特约评改人:游义云

中国书协会员

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

国家一级美术师

2008年书法报·书法海选

“兰亭诸子”获奖书家

草书作品点评:草法娴熟,创作才能驾驭自如!

草书中堂

规格 138cm×69cm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作品评语:此作属小草,字里行间流露出孙过庭、王羲之的遗韵,有依有据,取法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通过临摹研究,日积月累,将所学之法转换到创作中,并且大胆释放性情,对某些地方进行夸张,或放或收,大小兼施,疏密并用,呈现出一定的节奏旋律,营造了艺术气息,这些都是向好的创作理念,难能可贵。比如,“过了黄洋界”“弹指一挥间”等处写得比较自然流畅。

当然,就目前来讲,还有一些方面需要加以改进。首先草法还不够娴熟,难能驾驭自如、心手不畅。对于创作要素缺乏准确的判断和认识能力。比如作者为宣泄感情将“舞、端”二字的竖画有意拉长,由于用笔失控,导致锋芒外露,线条光滑缺少韵味和质感,并没有为作品增光添彩,相反长长的线条倒是第一个映入读者的眼帘,造成了负面影响。从微观看,有些细线条显得干枯轻飘,笔锋在纸面上掠过,未能沉着运行、展现应有的功力。

在结字上放与收、紧与松、正与侧、俯与仰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如“久有凌云志”“只要肯登攀”等句中的字皆有松散之嫌。在书写过程中,可把重笔浓墨聚集在一起,使结体紧凑结密;也可用纤细的线条连贯上下、或大或小、或重或轻,沉着发力,让线条富有弹性、张力四射、气韵通畅,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作者可对王羲之手札之类专心研习,启发灵感。如何移花接木、化古为新,还需要不断地感悟。在强化功力的基础上,可把古代诸多名家法帖进行反复比较、鉴别,反复揣摩,提高审美观,同时结合今人的创作方式,上下取法,古今兼用。务必摆脱世俗流弊和心中固有的审美习性,开拓胸襟和视野,必能更上台阶。

游义云示范作品

草书作品点评:草法娴熟,创作才能驾驭自如!

规格 67cm×34cm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一字一珠浮眼前

■游义云

在没有手机、电话的往日,人们通讯的办法是书信。在没有硬笔工具的往日,人们的工具是毛笔。书法艺术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传播、传承,优秀的作品也在不经意间产生,即使时光过去很久,展读古贤遗墨仍然洋溢着精神气脉和生命活力。

草书作品点评:草法娴熟,创作才能驾驭自如!

王羲之《行穰帖》(摹本)

规格 24.4cm×8.9cm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王羲之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东晋时期,在悲欢离合中写下许多书信,他谈工作、谈生活、谈忧乐。如果我们仔细研读他的诸多手札也会随其欢笑、随其痛苦、随其流泪。当然王羲之的人品、艺品兼优,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敬仰。暂且抛开文字内容,解读一下书法的本质和特征,《行穰帖》(如图)写道:“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共15字,分两行书写。在观看起首“足下”二字时,忽然想到当今书家创作作品时,大多下笔伊始又粗又重,犹如开山起势一般,然后渐渐轻笔运行,到了作品最后又加重笔画以示首尾呼应,当然这并非不佳,但不能成为惯性思维。王羲之此帖恰恰相反,起首“足下”与末尾“任”却用纤细的线条表现,让人觉得文质彬彬,意蕴悠长。“行穰”加重了笔画和形貌,两相连接,线条酣畅饱满,气势奔腾。“九人还”笔断意连,姿态各异,生动有趣。“示、应、决、不”各自独立,取势纵横有变,大小避让有度,空间分布有致,收放自如,灵动多姿。“大、都、当”用笔翻卷连接,犹如疾风吹劲草,尘烟滚滚来,势不可挡,用笔或中或侧,或露或藏,或重或轻。最后一个“任”写得轻盈峭拔,秀逸可人。

此帖只有两行字,看似简单,却蕴藏着无尽的魅力。从美学角度讲,不仅仅体现为用笔、结体、章法等技巧,而且涉及作者的思想高度、气质修养、格调个性和博大情怀。因而一笔一字,一貌一神,字字玑珠,挺立在历史的艺术长河中,熠熠生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