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丹麦职场二三事(1)

作者:墨墨Molly

工作这件事情,占据了我们生活里大部分的时间。今天想来分享一下在丹麦职场的一些经验和见闻。

1

对口的专业

说到专业,简单先说一下与专业相关的教育水平。丹麦和国内一样,分高职专科和本硕博。在九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中毕业)的时候可以选择相对应的文理工科高中,念的工科高中,在选大学的时候一般是打算念科学技术大学之类的学校或专业。这边的本科一共三年,分为两类,理论型和实践型。理论型又称作学术型,读这一类本科的学生通常在三年毕业之后会选择继续深造,也就是读研。另一类实践型,实践型的本科通常在毕业之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去工作,其中有一部分实践型本科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实习阶段就已经找好了雇主。这两个类别的本科在实习期间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理论型方面对实习时间是有限制的,大部分需要一边实习一边上课。但实践型本科在某一个学期是全职实习,也就是一周37小时,保证有足够的实践时间。

在求职难度方面,这边基本上是技术类高职>实践型本科>学术型本科>硕士>博士,原因既与薪酬有关,也与专业范围有关。薪酬具体除了看个人意愿之外,大部分时候要看工会,在下面会说到。那么专业范围呢,比如做过的项目,写过的报告,这些都代表了个人的兴趣和偏好。同理,在绝大部分的岗位上专业对口是基本要求。比如行政文员的岗位,就需要行政文员专业的,过高或过低的学历通常不会被考虑在候选范围。像经济学社会学或心理学以及其他的专业去求职这个行政文员岗位,无论本科还是硕士,都很难被录用,除了有相关经验之外。原因之一是有“学”字结尾的专业偏理论,而行政文员偏实践。

2

求职难度与学历有关

前面提到了一个平行对比。在丹麦通常学历越往上走求职难度会增加,这件事情听起来很有趣,但是事实。

大约是在去年,整个丹麦社会有一个这样的“言论战“。当时哥本哈根的一位市长提出了,失业的本科硕士毕业生不能对在Netto(当地一家连锁超市)做收银员这份工作感到太优越。翻译得有点拗口,简单说就是不要因为学位而有优越感,既然失业了,也是可以考虑去超市找工作的。

当时这个言论在丹麦社会引起了好一阵子的辩论。一方呢,持的就是每一份工作都是平等的,并不是有学位去做没有学位要求的工作就很ok。另一方呢,则是认为与优越感无关,而是学以致用。从现实来看,除了失业的毕业生去找超市工作的可能性不高之外,即使去申请了,录取的几率也几乎为零。与超市岗位相关的服务行业工会与学位毕业生的工会要求和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冲突的。比如你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去应聘超市库房管理,基本上没可能被录用,因为超市有自己的预算,即便申请人抛弃自己的工会标准而接受对方的薪资标准,从超市的角度来说,他们也希望招到的员工是做长期的,本身招聘这件事情就非常费时间,同时他们也不希望员工把岗位当过渡最后还是因为福利待遇而跳槽。

这场言论的起因是关于高学历的失业率在不断地上升。之前有一期节目,里面也是分为正反方。在大趋势上丹麦教育部鼓励更多的人选择蓝领这条线,因为大学入学率一年比一年高,而技术院校近年却一直走低。蓝领的技术工人认为,他们支持孩子去念学历,是因为吃止疼药(比如身体劳损之类的)的经历不该在下一代的身上重复,办公室的工作显然有更多的自主性。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薪酬。这个在下面具体来说。

3

工会组织

薪酬与工会有关。

根据专业和行业类别来分,有不同的工会组织,比如商业、教师行业、服务行业、技术行业等等,而这里面还能继续细分比如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政经法、IT、理工或创业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工会。

工会的作用很多,比如给毕业生普及行业知识、提供行业老师、做求职信和简历的培训、分享行业发展趋势、提供薪酬谈判和解约谈判等等一系列从专业到法律上的支持。

毕业生在刚进入工作市场的时候,工会会给到很大的帮助。比如入了哪一个工会,基本上在找工作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薪资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而后每一年的升职加薪也可以有这方面的代表去做谈判,除了私人公司或中小型公司之外,很多地方并不需要自己去谈工资。在工作合同和福利方面如果自己不特别确定的话,工会也可以提供帮助。

另外在选择工作任务和工作地点之前,对于很多未知的情况可以申请行业向导。它是类似于一个带领的周期,一般在三个月左右。毕业生可以在网站上选择在自己想要了解的行业里工作的向导,有的时候是涉及到人脉扩张,有的时候是会给到行业知识共享等等,看具体职业需求。

在选择向导之前,可以先去看一下对方的简历。比如如果对方有在一些我们感兴趣的地方就职过或是做过一些与我们范围内容相关的项目或任务,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去了解到想去的公司的一些内在状况。比如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公司文化,日常作息和业余的状况以及期望的同事关系等等,在他们熟悉的范围内就能够了解到很多。毕竟在求职这件事情上,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彼此的需求以及互相选择的关系会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很多冲突和短期内跳槽的发生。

4

咖啡会面

上面提到了行业向导。那么咖啡会面呢,在丹麦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与行业相关的半正式见面谈话。

若是通过工会找到的向导,咖啡谈话是义务性质的,私底下自己找到的则是非义务性质的。从主题上来说,这个类型谈话的意义主要是能听到在不同类型的地方工作然后不同的工作任务下他们的感受,可以去帮助判断一下在这个行业或是在某某公司的文化是不是与期望相匹配。那自然,谈话这件事情并不是带着求职的目的去的,虽然不排除也有不少人通过咖啡谈话在后来被联系了工作。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带着别人分享知识的角度去。

丹麦职场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工作是“隐形的”,尤其是中小型公司。也就是说,在这些公司里,招聘通常靠推荐,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在参加了咖啡谈话之后被一些公司联系。职场向导因人而异。有的向导会给到一些人脉,会根据你的具体职业需求去帮助你打开这张工作网;也有的向导会给到很多相关的知识,但这个类型的谈话的有效率,前提是你做了多少的准备,毕竟时间有限的。

那另一些咖啡会面呢,不通过工会,它可以通过比如校友网络或是社团或是工作人际网络之类的。据说人与人之间,即使不相识,也只隔着七个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这样绕一圈就回到了熟人那里。这个说法我没有验证过,但是听起来蛮有趣的,因为世界既大又小。

咖啡会面这件事情是非义务的,但是你会发现,当你表现出对行业的好奇和兴趣的时候,绝大部分人是很愿意分享的。在专业范围内,我印象里的谈话对方通常会问你还有没有更多的可以帮忙解答的疑问,而不是你提了什么愚蠢的问题。而在这些谈话里,会好像是站在两面镜子面前,一面镜子看世界,另一面镜子看自己。

有一回,与一个在工会活动里认识的熟人聊天,她是做HR的,而我当时正在衡量接下来的职业规划。一开始她在劝说我进入HR行业并且告诉我哪些公司的文化应该是我会喜欢的。后来当我们聊到业余时间看什么书的时候,她的问题突然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确认了我的工作兴趣点所在。这些就是咖啡谈话带给我的,很多新的人和事,不同的思维方式,或相同或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世界上的风景和不同角度的记忆与反思。

5

关于辞职与被辞职

前面说到了解行业以及行业任务的重要性,是因为,求职不容易,辞职与被辞职也不容易。

先说辞职。相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是有一个叫做辞职期限的,比如辞职需要提前几个月以书面的形式告知之类的。除了一些没有辞职期限的工作之外,大部分地方不太是有说走就走的状况,并不是没有,但会涉及到一些后续的手续之类的。

而被辞职,就是解雇的话,倒是很少听说主动解雇什么人,除了个别状况之外。前面说到有工会,因为抛开经济状况,公司在对员工提出解雇的时候,通常需要多付几个月的工资,同时也需要寻找新员工,代价还是蛮大的。所以像去年疫情期间最先一开始大部分公司会选择接受政府补助,保留员工,而后实在是出现经济问题了才会解雇。

6

自由职业

最后一点说到自由职业。

与国内这几年很多的自由职业者类似,丹麦有非常多人是自由职业者。有的比如做演讲做咨询或是会计师做账都是很正常的。自由职业者分两种,一种是固定工作之余的职业,开公司的话可以开一种称做业余爱好公司,或是与三两好友业余合作股份制之类的。

这边的全职是37小时每周,所以其实很多在工作和生活上能量比较充足的人们,多多少少都有接一些其他的任务。另一种是纯自由职业,在经济方面基本上是自给自足。这后面一个类型的自由职业者其实很多都是公司的创业者,在经验层面上又分两种,一种是毕业生边从事自由职业边创业,另一种是在之前的工作中累积了很多的人脉和经验,所以在全职自由职业的时候不需要担心没有客户之类的问题。除了自由职业之外,其实在我周围也有一部分人是在37个小时之外去做一些志愿者的工作,虽然没有经济上的回报,但是能把时间利用起来,充实自己同时帮助别人,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话题准备结尾了。

在工作这件事情上,每个人优先的内容各不同。有的人看重公司规模、地理位置、企业文化;有的希望同事相处和谐,有的更看薪资待遇或其他… 我想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是在工作里生活,还是在生活里工作?

(正文和封面图片借自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