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丹麥職場二三事(1)

作者:墨墨Molly

工作這件事情,占據了我們生活裡大部分的時間。今天想來分享一下在丹麥職場的一些經驗和見聞。

1

對口的專業

說到專業,簡單先說一下與專業相關的教育水準。丹麥和國内一樣,分高職專科和本碩博。在九年級(相當于國内國中畢業)的時候可以選擇相對應的文理工科高中,念的工科高中,在選大學的時候一般是打算念科學技術大學之類的學校或專業。這邊的大學一共三年,分為兩類,理論型和實踐型。理論型又稱作學術型,讀這一類大學的學生通常在三年畢業之後會選擇繼續深造,也就是讀研。另一類實踐型,實踐型的大學通常在畢業之後會直接進入社會去工作,其中有一部分實踐型大學的學生在畢業之前實習階段就已經找好了雇主。這兩個類别的大學在實習期間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理論型方面對實習時間是有限制的,大部分需要一邊實習一邊上課。但實踐型大學在某一個學期是全職實習,也就是一周37小時,保證有足夠的實踐時間。

在求職難度方面,這邊基本上是技術類高職>實踐型大學>學術型大學>碩士>博士,原因既與薪酬有關,也與專業範圍有關。薪酬具體除了看個人意願之外,大部分時候要看工會,在下面會說到。那麼專業範圍呢,比如做過的項目,寫過的報告,這些都代表了個人的興趣和偏好。同理,在絕大部分的崗位上專業對口是基本要求。比如行政文員的崗位,就需要行政文員專業的,過高或過低的學曆通常不會被考慮在候選範圍。像經濟學社會學或心理學以及其他的專業去求職這個行政文員崗位,無論大學還是碩士,都很難被錄用,除了有相關經驗之外。原因之一是有“學”字結尾的專業偏理論,而行政文員偏實踐。

2

求職難度與學曆有關

前面提到了一個平行對比。在丹麥通常學曆越往上走求職難度會增加,這件事情聽起來很有趣,但是事實。

大約是在去年,整個丹麥社會有一個這樣的“言論戰“。當時哥本哈根的一位市長提出了,失業的大學碩士畢業生不能對在Netto(當地一家連鎖超市)做收銀員這份工作感到太優越。翻譯得有點拗口,簡單說就是不要因為學位而有優越感,既然失業了,也是可以考慮去超市找工作的。

當時這個言論在丹麥社會引起了好一陣子的辯論。一方呢,持的就是每一份工作都是平等的,并不是有學位去做沒有學位要求的工作就很ok。另一方呢,則是認為與優越感無關,而是學以緻用。從現實來看,除了失業的畢業生去找超市工作的可能性不高之外,即使去申請了,錄取的幾率也幾乎為零。與超市崗位相關的服務行業工會與學位畢業生的工會要求和标準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沖突的。比如你是大學或研究所學生畢業去應聘超市庫房管理,基本上沒可能被錄用,因為超市有自己的預算,即便申請人抛棄自己的工會标準而接受對方的薪資标準,從超市的角度來說,他們也希望招到的員工是做長期的,本身招聘這件事情就非常費時間,同時他們也不希望員工把崗位當過渡最後還是因為福利待遇而跳槽。

這場言論的起因是關于高學曆的失業率在不斷地上升。之前有一期節目,裡面也是分為正反方。在大趨勢上丹麥教育部鼓勵更多的人選擇藍領這條線,因為大學入學率一年比一年高,而技術院校近年卻一直走低。藍領的技術勞工認為,他們支援孩子去念學曆,是因為吃止疼藥(比如身體勞損之類的)的經曆不該在下一代的身上重複,辦公室的工作顯然有更多的自主性。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薪酬。這個在下面具體來說。

3

工會組織

薪酬與工會有關。

根據專業和行業類别來分,有不同的工會組織,比如商業、教師行業、服務行業、技術行業等等,而這裡面還能繼續細分比如人文學科、社會學科、政經法、IT、理工或創業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工會。

工會的作用很多,比如給畢業生普及行業知識、提供行業老師、做求職信和履歷的教育訓練、分享行業發展趨勢、提供薪酬談判和解約談判等等一系列從專業到法律上的支援。

畢業生在剛進入工作市場的時候,工會會給到很大的幫助。比如入了哪一個工會,基本上在找工作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薪資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标準,而後每一年的升職加薪也可以有這方面的代表去做談判,除了私人公司或中小型公司之外,很多地方并不需要自己去談工資。在工作合同和福利方面如果自己不特别确定的話,工會也可以提供幫助。

另外在選擇工作任務和工作地點之前,對于很多未知的情況可以申請行業向導。它是類似于一個帶領的周期,一般在三個月左右。畢業生可以在網站上選擇在自己想要了解的行業裡工作的向導,有的時候是涉及到人脈擴張,有的時候是會給到行業知識共享等等,看具體職業需求。

在選擇向導之前,可以先去看一下對方的履歷。比如如果對方有在一些我們感興趣的地方就職過或是做過一些與我們範圍内容相關的項目或任務,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去了解到想去的公司的一些内在狀況。比如你喜歡什麼類型的公司文化,日常作息和業餘的狀況以及期望的同僚關系等等,在他們熟悉的範圍内就能夠了解到很多。畢竟在求職這件事情上,求職者與用人機關彼此的需求以及互相選擇的關系會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很多沖突和短期内跳槽的發生。

4

咖啡會面

上面提到了行業向導。那麼咖啡會面呢,在丹麥是一個非常正常的與行業相關的半正式見面談話。

若是通過工會找到的向導,咖啡談話是義務性質的,私底下自己找到的則是非義務性質的。從主題上來說,這個類型談話的意義主要是能聽到在不同類型的地方工作然後不同的工作任務下他們的感受,可以去幫助判斷一下在這個行業或是在某某公司的文化是不是與期望相比對。那自然,談話這件事情并不是帶着求職的目的去的,雖然不排除也有不少人通過咖啡談話在後來被聯系了工作。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帶着别人分享知識的角度去。

丹麥職場有大約百分之四十的工作是“隐形的”,尤其是中小型公司。也就是說,在這些公司裡,招聘通常靠推薦,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在參加了咖啡談話之後被一些公司聯系。職場向導因人而異。有的向導會給到一些人脈,會根據你的具體職業需求去幫助你打開這張工作網;也有的向導會給到很多相關的知識,但這個類型的談話的有效率,前提是你做了多少的準備,畢竟時間有限的。

那另一些咖啡會面呢,不通過工會,它可以通過比如校友網絡或是社團或是工作人際網絡之類的。據說人與人之間,即使不相識,也隻隔着七個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這樣繞一圈就回到了熟人那裡。這個說法我沒有驗證過,但是聽起來蠻有趣的,因為世界既大又小。

咖啡會面這件事情是非義務的,但是你會發現,當你表現出對行業的好奇和興趣的時候,絕大部分人是很願意分享的。在專業範圍内,我印象裡的談話對方通常會問你還有沒有更多的可以幫忙解答的疑問,而不是你提了什麼愚蠢的問題。而在這些談話裡,會好像是站在兩面鏡子面前,一面鏡子看世界,另一面鏡子看自己。

有一回,與一個在工會活動裡認識的熟人聊天,她是做HR的,而我當時正在衡量接下來的職業規劃。一開始她在勸說我進入HR行業并且告訴我哪些公司的文化應該是我會喜歡的。後來當我們聊到業餘時間看什麼書的時候,她的問題突然讓我從另一個角度确認了我的工作興趣點所在。這些就是咖啡談話帶給我的,很多新的人和事,不同的思維方式,或相同或不同的專業,不同的經曆,不同的世界上的風景和不同角度的記憶與反思。

5

關于辭職與被辭職

前面說到了解行業以及行業任務的重要性,是因為,求職不容易,辭職與被辭職也不容易。

先說辭職。相對于大部分公司來說,是有一個叫做辭職期限的,比如辭職需要提前幾個月以書面的形式告知之類的。除了一些沒有辭職期限的工作之外,大部分地方不太是有說走就走的狀況,并不是沒有,但會涉及到一些後續的手續之類的。

而被辭職,就是解雇的話,倒是很少聽說主動解雇什麼人,除了個别狀況之外。前面說到有工會,因為抛開經濟狀況,公司在對員工提出解雇的時候,通常需要多付幾個月的工資,同時也需要尋找新員工,代價還是蠻大的。是以像去年疫情期間最先一開始大部分公司會選擇接受政府補助,保留員工,而後實在是出現經濟問題了才會解雇。

6

自由職業

最後一點說到自由職業。

與國内這幾年很多的自由職業者類似,丹麥有非常多人是自由職業者。有的比如做演講做咨詢或是會計師做賬都是很正常的。自由職業者分兩種,一種是固定工作之餘的職業,開公司的話可以開一種稱做業餘愛好公司,或是與三兩好友業餘合作股份制之類的。

這邊的全職是37小時每周,是以其實很多在工作和生活上能量比較充足的人們,多多少少都有接一些其他的任務。另一種是純自由職業,在經濟方面基本上是自給自足。這後面一個類型的自由職業者其實很多都是公司的創業者,在經驗層面上又分兩種,一種是畢業生邊從事自由職業邊創業,另一種是在之前的工作中累積了很多的人脈和經驗,是以在全職自由職業的時候不需要擔心沒有客戶之類的問題。除了自由職業之外,其實在我周圍也有一部分人是在37個小時之外去做一些志願者的工作,雖然沒有經濟上的回報,但是能把時間利用起來,充實自己同時幫助别人,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話題準備結尾了。

在工作這件事情上,每個人優先的内容各不同。有的人看重公司規模、地理位置、企業文化;有的希望同僚相處和諧,有的更看薪資待遇或其他… 我想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是在工作裡生活,還是在生活裡工作?

(正文和封面圖檔借自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