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山东台专访乐陵希森马铃薯总经理胡柏耿:育种开先河 土豆添色彩

作者:闪电新闻

视频加载中...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15日讯他,潜心研究马铃薯育种二十年,在盐碱地里刨出金疙瘩;他,用科技支撑助推产业融合发展,二十年持续攻坚,让“薯”光点燃新希望。他就是山东省省级产业领军人才、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柏耿。

山东台专访乐陵希森马铃薯总经理胡柏耿:育种开先河 土豆添色彩

在演播室,做客嘉宾胡柏耿向主持人介绍起了颜色各异的土豆品种。其中,有单产破世界纪录的,也有替代进口加工薯片的专用品种。另外还有彩色土豆,富含花青素和多酚,是功能营养型的土豆。

山东台专访乐陵希森马铃薯总经理胡柏耿:育种开先河 土豆添色彩

胡柏耿介绍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资源又是育种的源头,物质保障,所以马铃薯选育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一般选育成一个新品种,需要8年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

山东台专访乐陵希森马铃薯总经理胡柏耿:育种开先河 土豆添色彩

在马铃薯组培车间,胡柏耿介绍说,有很多瓶苗,用来生产马铃薯的微型薯。组培车间年产能2.5亿粒,是山东省最大的马铃薯组培车间,公司也是全国第一家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通过马铃薯繁种体系的建设,在全国建立首家三级繁育体系,最后生产出供老百姓使用的种薯。

现在,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的品种,已经累计推广3150万亩,在全国创造了190.2亿经济效益。在市场上,包括销售、口感、营养成分都很受欢迎。组培车间,是为整个生产环节服务的。

山东台专访乐陵希森马铃薯总经理胡柏耿:育种开先河 土豆添色彩

育种工作不仅程序繁复,而且难度很大。胡柏耿已经和马铃薯这个“金疙瘩”打交道快20年了。

“因为马铃薯是第四大主粮作物,在咱们国家西部很多省份,马铃薯是当地老百姓主要的经济作物。像山东的滕州,当地薯农一亩地收入能过万,纯收入能到六七千。所以是个‘金疙瘩’。”胡柏耿说。

马铃薯喜酸、厌碱。但是全国有近15亿亩的盐碱地,仅山东环渤海地区,就有3000万亩。2017年,希森集团承担了山东省良种工程——马铃薯耐盐碱育种项目。在东营黄三角设立研究基地,开展耐盐碱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胡柏耿介绍说:“耐盐碱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耐盐碱马铃薯的种子资源。所以我们承担这个项目,联合了全国18个科研机构,收集了6000多份不同的种子资源。然后,进行耐盐性筛选。经过这么多年,我们终于筛选出了较耐中度盐碱的资源。”

山东台专访乐陵希森马铃薯总经理胡柏耿:育种开先河 土豆添色彩

“在土豆育种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首先要有好的、优质的种子资源。因为都是采用传统的杂交育种,所以要有好的种子资源才能育出好的杂交后代。当然这里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坚持。”胡柏耿说。

山东台专访乐陵希森马铃薯总经理胡柏耿:育种开先河 土豆添色彩

胡柏耿介绍说,近期希森集团承担了山东省的重大关键性创新项目,建设种子资源库。“我们现在已经拥有山东省种子资源重点利用创新实验室了,下一步要争取创建国家级的,然后是开放式的、共同使用的实验室。”

另外,胡柏耿表示,企业今后还要再选育出不同用途的,适合不同区域的新品种,尤其是要推广应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山东台专访乐陵希森马铃薯总经理胡柏耿:育种开先河 土豆添色彩

颁奖词:一片痴心洒田间,方能育得良种现。育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既考验眼力和智力,更考验心力和毅力。送给胡柏耿的关键词是攻坚。从杂交选育新品种到微型薯繁育,再到大田生产种薯,离不开这20年的种业科技攻坚。小土豆大产业,一份土地情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一个育种梦,让马铃薯成为大陆西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