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铜陵民间的歌诗元宵

铜陵民间的歌诗元宵

歌诗元宵

铜陵民间的歌诗元宵

春节刚过,元宵又至。这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中华民族自古就非常重视的喜庆节日。元宵节最重要的内容是张灯,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宋人洪迈在其《容斋三笔》卷第一中记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正月望日”即指正月十五月圆之日。可见中国古代元宵张灯源自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隋朝炀帝杨广曾写过一首美诗《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可见一千四百多年前元宵灯市已经盛行。

元宵节的繁盛至唐代更烈。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冶甚至把自己的年号都改“上元”(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无独有偶,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也起用过“上元”的年号。当时有位诗人崔液写了六首《上元夜》诗,其中之一:“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足见那时人们倾城观灯的盛况。写人潮汹涌的场面尤以唐人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简洁传神:“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铜陵民间的歌诗元宵

元宵夜是欢腾的夜,所以有人把元宵节称为中国的狂欢节。元宵夜更是传递爱情的节日,古人不乏此类诗作。尤以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写得最为浪漫:“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明代才子唐伯虎独有自己的才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翠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诗人的笔墨是美的,也是矜持的,而民间歌曲却是另一种风格。上世纪五十年代,音乐家在铜陵采风掘得了一首民歌《看灯》:

铜陵民间的歌诗元宵

“一支更儿里,

老龙要出行,

元宵节放花灯,

万众齐欢腾。

我今巧打扮,

梳洗换新装,

头戴金金花,

脚穿绣花鞋。

二支更儿里,

人多太拥挤,

花炮冲天响,

歌舞四处起。

奶奶瘪嘴笑,

老头胡子翘,

小伢子到处跑,

你看多热闹。

姑娘把灯瞧,

小伙子把手招,

你要是看灯呐,

我们就一道。

小伙子别瞎吵,

人多你胡乱叫,

一道就一道,

赶快把灯瞧。

小伢子打扮得巧,

齐把篮花挑,

扁担两头翘,

百花张嘴笑。

陆地能行舟,

旱船把歌扭,

船舱里好美人,

自划自己走。

双喜鲤鱼灯,

喳嘴把客迎,

一跃比浪高,

两跃过龙门。

五彩老龙灯,

头动尾巴伸,

戏珠又盘柱,

双眼朝天明。

前六段直白的歌词,把一位村姑要去看灯的急切心情、各类人物看灯时的表情以及整个玩灯的场面渲染得非常逼真,人物形象也鲜明如出。后四段则是对几种常见花灯的描述:篮花灯、旱船、鲤鱼灯、老龙灯。这欢腾的场面、欢乐的人群、欢巧的花灯,活灵活现地跃动在乡音俚语的歌唱中。

这是铜陵民间传统元宵节闹花灯的真实写照。

元宵过后,农村春意大动,新一年的备耕启动了。农民们咀嚼着春节的余香,将开始播种希望,耕耘未来。

铜陵民间的歌诗元宵
铜陵民间的歌诗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