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原创】内蒙古|段红梅:因为爱,所以爱(三)

【原创】内蒙古|段红梅:因为爱,所以爱(三)

原创作者:段红梅|内蒙古阿拉善盟

散文

因为爱,所以爱(三)

说起对读书的喜爱来,其实我心里实在是羞愧得紧。就好比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一样:父母爱我们,不声不响、不离不弃、始终如一,我们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而我们,小的时候,或是受了伤、孤独寂寞、需要抚慰的时候,我们会第一时间奔到父母身边去寻求温暖。当我们长大了,或是红火潇洒的时候,却早把做儿女的义务和责任抛到了九霄之外,只管自己快活了。

小时候哪里会有书给我们看——除了书包里那两本快被翻烂了的课本。那个时候,谁若是能幸运地拥有了一本或几本小人书,他在一帮孩子中间的地位就会立马提升。在相当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将是我们当中的“王”,可以对我们中的任何一个呼来喝去,谁有了好吃好喝都会毕恭毕敬地双手奉上先给“王”享用,好不威风呢!

邻家有男生和我是同班同学,比我大四五岁,论起辈分来却是爷爷级的人物,我们姊妹几个常常追在他屁股后头“成爷”、“成爷”地叫。他比班上同学大几岁,学习不怎么好,大概是退了好几班退到我们班上的。他比我们能折腾,每天的日常不是上房揭瓦,就是招猫逗狗,他有能力让整个队里的孩子群鸡飞狗跳,是大人眼里不折不扣的熊孩子。可是,因为手里有几本让所有小伙伴眼睛发亮的小人书,他在我们这里就一点儿也不熊,反而成了我们眼中的“巴特尔”,是我们公认的“王”,甚至有人崇拜地说“成爷”会飞檐走壁,有武功秘笈。

夏天的他晒得犹如一块优质的炭,黑黝黝地发光发亮,他和他的小人书,嵌在我们眼里,似乎能嘭地一声燃出火苗来。傍晚时分,一棵歪了脖子的沙枣树下,常常是我们一群人围在他四周,看他手指上沾点唾沫,小心翼翼地一页页翻动小人书,边翻动边为我们讲述故事里的悲欢离合。有时他会即兴加上些动作,还有时他会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故意卖关子吊着我们胃口……

我们听得心怦怦直跳,仿佛被神仙施了法术给定住了一般,除了他,除了小人书里的故事,我们什么都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那一刻,霞光纷披,在他周围绘出一幅层次丰富的立体画,仿佛投下魔术般的光影。那时候的我们,经常会听故事听得痴迷了过去,“这悠长命运中的晨昏,常让我望远方出神……”

这便是“书”带给我的最原始的愉悦之感:温暖如康乃馨,神圣如鲁冰花。

上中学的时候,班里有治沙站上的同学,他们的家庭条件似乎要比我们牧民娃好许多,因为当中有些同学会带了自家的书本杂志来学校里偷偷看。不久,这个秘密就被我发现了,只巴巴地看着眼馋。还好,我小时候学习好,模样也算可爱,又活泼伶俐,大家都喜欢和我说话,有不懂的题也愿意来问我,甚至有的同学会直接拿了本子来让我给写作业。我就乐颠颠地跑过去给人家讲题,也当回事情地替人家写作业(也不管是不是害了人家),尤其喜欢给治沙站上的同学讲题和写作业,因为我做这些的前提条件是她们要么借给我书看要么给我好吃的。李菊玲家的胡萝卜、西红柿和沙枣子吃了不少,胡美菊家的《少年文艺》和《大众电影》也看了好多本,只不过都是囫囵吞枣、看了热闹而已。知识水平有没有提升暂且不论,却也让我孤寂的初中生活有了一些可以回味的快乐。

现在想起,吃过的胡萝卜依然滋味甜美,看过的书却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只是从前那遥远的记忆经常会亮亮地闪过眼眸,心底生出一些温暖,像阳光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

上师范的时候学校里有图书室,没有正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坐在敞亮的活动室里去看书了。那么多的书本杂志,直看得我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那时候也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更不知道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总是抓起什么来就读什么,哪本书哪天被抓起来全凭运气决定。唯一的进步是读书时知道做笔记了,笔记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摘抄名言警句了、好词好句赏析了、记下一个笑话了、随手的一点感悟了……总是很随性地写上几笔,日积月累,等三年后师范毕业收拾行李回家的时候,发现竟然记了厚厚的三大本子。终归是没舍得扔,都归置好带回了家,算是对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个交代和纪念吧。

还记得那时候班里的女生读琼瑶、读三毛上了瘾,是师范生活中蔚为壮观的一道风景。也不知道是谁,总有人有本事弄来一本本的《窗外》、《海鸥飞处》、《我是一片云》和《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我们排起长队巴巴地等待着一本书属于我们的那一刻:课间看,课上偷偷摸摸地看,晚上钻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还看。看得心旌摇荡、看得忘了呼吸,直把自己当成了作品中的主人公!晚上熄灯之后,宿舍里还久久消停不下来。十几个女孩的最爱便是交流看书心得,偶尔也会因为自己喜欢的主人公被褒贬而起些争执,叽叽喳喳地辩论到半夜还毫无睡意。也许是由于兴奋,也许是因为那一刻对号入座动了真情,感觉脸蛋都红成了一片霞,幸亏是在暗夜里,无人窥见。

我更喜欢三毛,她的作品总洋溢着自然本色的真情,朴素干净,文字也让人赏心悦目。她写她跟荷西在撒哈拉沙漠里的日常,看似平平淡淡,却栩栩如生,在不动声色间就征服了我。等看到荷西潜入水中再没能上岸来,我不由得哭红了双眼,好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久久缓不过劲来。1991年1月4日,三毛去世的噩耗传来,我悲痛欲绝,像是心被掏去了一样失魂落魄。一遍遍地唱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落泪,希望“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

等参加工作之后,可看的书目不计其数,能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足够多,更是有了经济实力可以买到任何一本自己想要的书籍了。可是,在这喧嚣的世界里,人一天天变得浮躁,好好读书的兴致在一天天地衰减下去 。就像秋的日子将尽,前面有一堵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手续的生命——我儿时喜读书的那股子热乎劲给挡住了!又似一个孩子长大,有时间和能力陪伴孝顺父母了,孩子却有了新的兴趣,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依恋父母时刻黏着父母了,只在需要慰藉和疗伤的时候才会想起他们一样。

想想真的汗颜,已经有多少时日不能静下心来读书了?也已经有多少日子没去好好陪伴父母了?!其实,我知道的,我都知道。我能看到自己逐渐粗糙的内心,也能感受到自己慢慢丧失的耐心,还有那些黑暗的夜里越来越多的无助。没有了诗和远方,生活只剩下苟且……

不过,我这个人终归还是幸运的。2017年的春天,一个叫孔辰的小朋友拯救了我。她的到来,像一个天使,把我重新带回到了那些久远了的旧时光里。我才有能力感受到春天来了,它正悄无声息地吐着新绿,变幻着脚步朝向远方伸展去……我欣喜地感到我的生命战栗起来,抖落了一身的戾气,心中向阳的通道正在被缓缓打开。

在那段时间里,我最欢喜的事情就是盼望周末快快到来。周末到,孔辰就到。我俩一起读书、背诗、默写、做笔记,跟小孩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一样开心万分。喜欢看孔辰小朋友读书时候的恬静模样,每每背会了一首诗词她便会俏皮地眨眨眼冲我笑,我瞬间心领神会。我们一起诵读,一起理解诗歌意思,也一起默写。到底是小孩子,她每次都要比我快许多,让我不止一次地感慨:“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背诵默写的宋词居多,因为有人说过宋词更能表情达意,更适合我们小女子读。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读宋词都成了我每晚的习惯。带着一丝倦意,放上悠扬的小曲,指尖划过细腻的页面,畅游在宋人的世界里,有一种令人窒息的美,却也享受。

一年多的时间,一本厚厚的《宋词》差不多被我们读完背会了,默写的笔记也做了一大本。只可惜我当时记得快现在忘得更快,现在再见那时背过的诗词们只觉得亲切,像个老熟人一般,但是要整首地背下来却是不能了。但愿孔辰小朋友没有忘记掉——毕竟经过了宋词的洗涤,女孩子的气质里就会多一些无以言表的东西。

我就只管记得孔辰便好,记得她带给我的那些温暖。

心中有书,心中有暖,再无惧人生荒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