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雪峰山下的元宵喜乐——多彩的侗乡舞龙习俗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

湖南省怀化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杨雨点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 李柯

元宵佳节,三湘四水喜气洋溢,一片欢腾,应接不暇的传统户外民俗活动又将春节期间的喜乐氛围推向新的高潮。湘西南雪峰山下的怀化,汉、侗、苗、瑶、土家等众多民族长期杂居于此,当地的“闹元宵”活动也就充满着别样的民族风情。正是以元宵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地域民俗的展示展演与活态传承,为培育雪峰山板块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新动能提供了可能。

雪峰山下的元宵喜乐——多彩的侗乡舞龙习俗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

闹元宵:传统的多民族元宵节俗与舞龙灯

怀化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51个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遍布在怀化13个县市区,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数的40%,其中,侗族、苗族、土家族占比最高。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相互交融,创造出神奇瑰异、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五溪大地自古至今就流传着由多民族文化铸就的异彩纷呈的元宵节俗。(乾隆)《黔阳县志》载:“十五彩灯悬照,以巧丽角胜,鸣金鼓达旦,谓之闹元宵。其灯裁缯剪纸,像人物、花果、禽鱼,童子执之,绕街而行。又为百戏,若耍狮、走马、打花鼓、唱四大景曲、扮采茶妇、带假面哑舞诸色,入人家演之。又舞龙灯,沿街盘绕,箫鼓喧阗,道路鼎沸,以为乐。”(乾隆)《沅州府志》也有与此出入不大的记载,但增加了吃元宵的记述:“十五日上元节,早亦有相贺者。和米粉为丸,谓之元宵,团以饷客。夜则彩灯悬照……又舞龙灯,沿街盘绕……”(光绪)《重修会同县志》则曰:“上元,悬灯于门。相逐,谓之走百病。放炮火、舞花灯、演戏曲,以恣游观。”不难发现,跟大陆其他大部分地区一样,在怀化,上元佳节的游灯传统可谓一脉相承,以灯会为中心,吃元宵、打花鼓、扎灯赏灯、舞龙耍狮、唱曲扮戏等元宵节俗在清代早已盛行于民间。

不仅如此,当时的元宵灯会活动持续时间还不止一天一夜。(乾隆)《沅州府志》载:“十日以外,货灯于市。十三日夜,各家张灯门外,谓之上灯。十四夜亦然。……十六日以后,有重相拜者,谓之拜留年,盖取节过复留之意。”(嘉庆)《通道县志 风土志》中的说法也大同小异:“城衢张鼓乐,迎花灯,妆扮故事,放花出谜,儿童共相庆赛。自十一至十六乃止。”所以,民间也有人将正月十一至十六统称为“散元宵”。

雪峰山下的元宵喜乐——多彩的侗乡舞龙习俗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

旧时怀化,元宵期间还盛行祭祀活动,“上元先数日,作花灯献神庙寺观,遍悬公署”(参见(乾隆)《重修会同县志》)。建国以后纂修的《怀化地区志》中也有祭神“送年”、闹年锣鼓、舞龙耍狮、请“七姑娘”等元宵节俗的记载。怀化南部侗族地区的通道在元宵节这天,除了会举行灯会、舞龙耍狮、闹春牛等与汉族地区共通的节俗活动之外,还会从正月初就开始进行“为也”(侗语,week yeek)和“祭萨”。“为也”即团寨与团寨之间,或房族与房族之间举行唱戏、哆耶及赛芦笙等方面的集体做客。“祭萨”则指在凡是建有“堂萨”(指祭祀侗族女性祖灵“萨玛”的建筑)的村寨,在大年初一和元宵节这两天,早晚都要到“堂萨”敬茶,烧香焚纸,祈求萨神保佑团寨安康。北部侗族地区的新晃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打闹年锣”,村寨之间你来我往,互相比试,一直打到正月二十。白天“打闹年锣”,晚上走村串寨舞龙狮。生活在溆浦山区的花瑶则会在元宵这一天唱起山歌,舞起蚕灯和板凳龙。

在上述诸多的元宵节俗中,舞龙一直是重要的存在。舞龙,又称舞龙灯,实际上由人驾驭舞动,以动态呈现的龙灯也是元宵灯彩的一种,正如(同治)《沅陵县志》所言:“元宵前数日,城乡多剪纸为灯,或龙,或狮子,及各鸟兽状,十岁以下童子扮演采茶秧歌诸故事。至十五夜,笙歌鼎沸,盈街达旦,士女聚观,统曰闹元宵。”此处述及的“龙灯”即作龙舞之用。(民国)《溆浦县志》亦称:“街市乡村造纸灯,有龙马、狮子、采茶诸灯,有合众而成者,有一人独任者,名曰完灯愿,又曰闹元宵。”在出游赏灯的基础上,又多了伴随鼓乐,挥舞龙灯的热烈欢快节奏与群体互动体验,才真正起到了“闹元宵”这一众生狂欢的美学效果。

雪峰山下的元宵喜乐——多彩的侗乡舞龙习俗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

一龙一宝:元宵节中独具魅力的侗乡“孽龙舞”

众所周知,舞龙习俗是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共有的民俗活动,它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人生礼仪和信仰仪式之中,已成为中华节俗文化的重要标志。各地的龙舞形态大同小异,怀化侗族地区的元宵舞龙则在吸收汉族龙舞特点的基础上,不断美化形式,丰富内容,形成了风情浓郁,独具魅力的侗乡舞龙习俗。

怀化的侗族主要集中分布在通道、新晃、芷江三个侗族自治县和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少量分布在会同、洪江等地。湖南省的侗族人口也基本集中在怀化的这几个县市区,还有一些分布在与怀化毗邻的邵阳绥宁。流传于芷江侗族自治县土桥镇富家团村一带的“孽龙舞”(当地又称“独龙舞”、“劣龙舞”),是目前最稀有、最独特的侗族舞龙习俗,目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和传统舞龙的龙身长度不同,“孽龙”只有一节独龙,形状为龙头蛇身凤尾,体现着侗族人对龙蛇、凤鸟的崇拜。表演者仅有两人,一人舞龙,一人舞宝,合着铿锵有力的锣鼓伴奏表演,有“单宝戏龙”、“双宝戏龙”两种形式。主要表演动作有“龙盘水”、“龙洗澡”、“龙翻身”、“龙枪宝”等;基本步法则有雪花盖顶、古树盘根、青山牛摆尾、鹞子翻身、黄龙缠腰等。舞龙者需身强体壮,谙熟动作、步法要领,才能舞出气势,舞出优雅。

舞“孽龙”的习俗从隋末唐初年间便已开始,扎龙与舞龙技艺由土桥富家团村田氏家族世代传承。“孽龙”扎制技艺考究,需用竹篾在一根六尺长的竹棍上编成蛇身龙头凤尾的骨架,扎龙不能用苦竹,以水竹为上乘,取“龙不离水”之意。糊上皮纸为龙肤,用颜料画上龙鳞,在龙头内点上一支蜡烛。龙宝则用竹棍做骨架,用竹篾编成一个直径为一尺五寸大小的圆球,外用红、绿绸布包裹,内里用一根粗铁丝做轴,舞动时则需在内里点上一支蜡烛。在“孽龙”和龙宝扎制完成后,还要进行一场祭祀,祭祀者口诵祝辞,烧香叩拜一番后,用三根香在龙的咽喉处烧三个小洞,俗称“开咽喉”,又叫“点红”或“点舌”,只有开了咽喉的龙才有灵性,才能百无禁忌地入户表演。

雪峰山下的元宵喜乐——多彩的侗乡舞龙习俗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

经过扎龙、画龙、祭龙等一系列仪式活动后,从大年初二起,舞龙贺岁活动就伴随着欢欣的闹年锣鼓出现在侗乡的村村寨寨。元宵节这天,舞龙达到高潮,并会在舞龙结束后举行庄重的“化龙“仪式。乡民们在溪边摆出香案供品祭祀,将龙放在用柴火稻草堆成的“化龙台”上点燃“送走”,祈求“孽龙”护佑村寨风调雨顺,四季丰收,寨民平安祥瑞,阖家康宁。

工艺、表演与传说:侗乡“孽龙舞”的叙事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叙事,并主要体现为语言文字、行为仪式和景观图像上的叙事。作为一项国家级非遗,侗乡“孽龙舞”即分别从扎制工艺、表演形态和民间传说三个维度体现了不同的叙事特征。

首先,从扎制工艺来看,“孽龙”的造型与广为流传的长龙不同,其扎制技艺体现了独特的景观图像叙事特征。“孽龙”是用竹子和竹棍编织成龙头蛇身凤尾的形状,整体呈“S”型,头仰天,尾朝天,插在一根六尺长的竹棍上,似龙非龙,似蛇非蛇,龙身十分短巧,显得灵动、敏捷。且舞动时,无需与传统龙灯一样将龙身全部点亮,只需在其龙头内点燃一支蜡烛。与“孽龙”相应的还有宝的扎制,宝又称“龙珠”,是用竹篾编织,彩色绸布包裹而成。侗乡盛产水竹,水竹韧性强,寓意坚韧与吉祥。以侗族竹编技艺为基础而扎制的“孽龙”富有秀气、灵气和神气,体现了侗乡人的聪慧与细腻。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由于掌握扎制技艺的老艺人相继离世,“孽龙”制作技艺已逐渐濒危,亟待新生代手艺人的传承与弘扬。

雪峰山下的元宵喜乐——多彩的侗乡舞龙习俗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

其次,从表演形态上看,常见的龙舞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长长的巨龙随红色的彩珠翻飞舞腾跃、蜿蜒涌动,气势恢宏,声势浩大,威风十足。“孽龙舞”却别出一格,仅有一人舞龙,一人舞宝。随着锣鼓乐伴奏,两人配合默契,舞动起来,轻盈迅捷,让人眼花缭乱。一条短龙乍看起来毫无龙威,但正因如此,其表演空间也较大,不受任何条件束缚,在舞法上能够更为大胆地创新、变通。可将传统长龙、狮子、虾子灯、蚌壳舞的舞姿吸纳、运用,并能大量使用即兴动作,在腾跃、滚动、扭、探、俯、摇等姿态上更显其灵活和快捷。这样一来,“孽龙舞”的精彩程度也就丝毫不逊于长长的巨龙,以其超越常态的表演形态,构建起辨识度鲜明的行为仪式叙事特征。

其三,从“孽龙舞”背后的民间传说来看,关于“孽龙舞”的语言文字叙事也十分独特。首先,“孽龙”这一叫法就与众不同,引人入胜。视龙为“孽”,与中华传统龙舞中“龙”的正面形象可谓大相径庭。实际上,侗乡的“孽龙”来源于一则生动的民间传说。当地有句民谣:“孽龙高兴五谷丰,孽龙生气四山崩”,人们不仅逢年过节要祭祀它,遇到天灾人祸也要拜祭它,缘何对孽龙如此敬畏?相传很久以前,富家团村背后有座高山名为雕鹏界,龙脉起伏,蜿蜒向东。田姓村民视之为风水宝地,世代上山朝拜。有一年,山上一只金鸡生蛋,生了七七四十九天还没生出来,疼痛难忍,白天黑夜“咯咯”直叫,引来一条大黄蛇,金鸡一见便惊慌展翅逃命,一个体积巨大的蛋也终于呱呱坠地。黄蛇欲吃掉它,却因蛋太大而无从下口,于是便盘在窝中将蛋严严实实地裹住。几天后,蛋被孵化,从里面钻出个蛇身、鸡冠、龙头、凤尾的怪物,飞到村寨觅食,引得当年庄稼虫害,几百亩稻田颗粒无收。后有相术之人说,一定是孽龙横空出世,祸及人间,如果想过平静安宁的日子,唯有用竹篾扎成龙形,腹中点燃蜡烛,以宝开路进行舞龙,以此来感化它改恶行善。从此,每年春早秋后,逢年过节,便有了这“孽龙舞”习俗,而“孽龙”也受到了人的感化,渐渐成为乡民的保护神和庇佑者,从此山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安康。这便是“孽龙”的由来,它本是一只顽劣的龙,到处兴风作浪,受感化后才转恶为善,造福于民。所以,“孽龙舞”既是娱神的表演,更是感化的仪式,具有浓厚的民族、地域色彩。

雪峰山下的元宵喜乐——多彩的侗乡舞龙习俗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

正是在以上三种独特叙事的共同作用下,构成了一种更为宏大的节日景观,营造出欢欣喜乐,而又不失庄重的节日氛围,既将“闹元宵”中“闹”的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折射出侗乡先民的农耕传统与忧患意识。

元宵舞龙节俗为雪峰山文旅融合发展赋能

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孽龙舞”已经从纯粹的民众自发表演转变为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和民众自发组织并举的习俗活动,与舞龙相关的祭祀仪式也相应简化。不过,诚如南京农业大学季中扬教授所言,“文化”“传统”“遗产”等观念虽阐释了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但只有从庆祝性与聚集性这种满足人们众生一体的内在需要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传统节日当代传承与振兴的动因。而这也是元宵舞龙节俗参与并赋能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所在。

在怀化,除了芷江侗乡的“孽龙舞”,还有侗族的毛龙、瑶族的板凳龙,以及扁担龙、香火龙、草把龙等多种龙舞形态。今年元宵期间,伴随着怀化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各具英姿的舞龙当仁不让地担当了为节庆氛围作引领,为文化传承作表率,为民俗旅游造人气的荣耀使命。洪江市黔阳古城推出“灯火黔阳 岁岁元宵”龙狮会活动,在古色古香的黔阳古城内舞龙舞狮,办灯会、设灯谜、打铁花,热闹庆元宵。溆浦枫香瑶寨景区则将传统的蚕灯、板凳龙、炭火舞等瑶族传统民俗活动与Rap嗨唱、摇滚乐队进行跨界融合,试图打造一场“南国雪峰 非遗国潮闹元宵”的嘉年华,这是在延续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的基础上,朝向当下,特别是青年旅游群体的大胆创新。在洪江古商城,还会举行传统的元宵收龙仪式,大年初一出过的龙,到十五日晚上要过火收龙,才算过完年。怀化城区的(湘运)旅游集散中心也筹办起元宵喜乐会,为市民朋友们准备了舞龙、舞狮、猜灯谜、赏花灯、剪纸、品元宵等系列民俗体验活动。

雪峰山下的元宵喜乐——多彩的侗乡舞龙习俗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

(作者在怀化侗乡进行田野考察)

随着时光的流转,传统的舞龙习俗也在叙事上不断踵事增华、历久益彰,而亘古不变的,还是人们在传统节日中对于庆祝和聚集的内在需求。从社会层面来看,通过传统节日作为民俗经济消费平台的聚集、辐射作用,更多的节俗文化资源及其叙事方式,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地方文化资源得以配置并激活,促进了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特别是与现代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就民众主体而言,节日的庆祝性让人们短暂地从生活日常进入“非常”时空,消弭了人们的时间感,获得了一种纯粹的快乐。节日的聚集性则凝聚了人心,建构了文化认同,提振了文化自信,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文中使用的部分田野资料由芷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