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双奥之城|举起隧道尽头那束光

双奥之城|举起隧道尽头那束光

▲姬烨参加冬奥会火炬传递。新华社 供图

作为一名双奥媒体人,新华社记者姬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还是一名志愿者,作为国家奥委会代表团(NOC)的团长助理参与志愿服务,服务地点设在鸟巢驿站。姬烨认为,正是这次服务令他跟奥运会有了一种不解的缘分。“我记得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当晚,我跟代表团团长一起,听到倒计时的声音,看到烟花绽放,感觉很震撼。”

2009年,姬烨毕业后毫不犹豫报考了新华社,成为一名体育记者。如果没有奥运会,他想自己可能会选择其他行业。

进入新华社从事体育报道,让他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有了更多机缘。2022年2月4日上午,姬烨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参加了冬奥火炬传递。作为近年来一直跟踪报道冬奥筹办的记者,能够在冬奥会开幕日成为火炬手,他感觉非常幸运。

作为一名记者,姬烨全程采访了冬奥火炬从征集设计方案、到深化修改、再到最终发布的全过程;也报道了冬奥火种在希腊成功采集,以及国内的多场火种展示活动。但在火炬传递这一天,当他与前面的火炬手完成传递,如此近距离地看着奥运之火,并亲手举起火炬向前奔跑时,仍然十分激动。

冬奥火炬传递一共持续3天,共有约1200名火炬手。其中,冬奥闭环内的火炬手约50人。和他乘坐同一辆车前往火炬传递点的大多是国际奥委会委员,其中包括俄罗斯“撑杆跳高女皇”伊辛巴耶娃、韩国乒乓球名将柳承敏、曾担任国际奥委会里约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的纳瓦勒·穆塔瓦基勒等。姬烨告诉他们,自己是一名新华社体育记者,还给他们介绍了火炬设计的背后故事。当他们听说冬奥火炬设计灵感来源于一片落叶,上面的花纹既有2008年奥运会的祥云,又有代表冬奥会的雪花时,纷纷拿起自己的火炬,仔细研究起来。

姬烨认为,是一代代新华人的不懈努力,新华社才能在2019年成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此次冬奥会,新华社派出380余名采编人员参加北京冬奥会报道,160余名记者进入闭环采访。“我有幸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向世界讲述北京冬奥会的故事,记录下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此次冬奥会,在媒体服务创新方面,姬烨参与了Info系统的搭建,并创新构建了一系列媒体服务工作,“比如,在Info系统上提供视频的直播点播,包括线上提问这种环节,可以让记者不用到发布会现场,就可以采访。”

如今,随着冬奥会赛事的展开,姬烨仍在不懈努力着。

来源 冬奥会刊

编辑 韩烨

流程编辑 刘伟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