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到底是什么关系?

《道德经》是三千多年前的作品,至于原文的原义是什么意思,除了作者老子本人以外,任何第三者都无法完全还原。

所以对经典的解读,通常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古人发明了一种诠释经典作品的小妙招——以经解经。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到底是什么关系?

就是用同时代类似的作品,来解释相关作品中的概念和意义。和老子同时代的是孔子,孔子比较临近的后代也还延续了他的传承,都可以用来很好地对照道德经的经义。

当然,儒释道虽然分为三教,但在学术层面上,从哲学意义上来考量,他们的底层逻辑和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所以,儒家和释家的经义当然是解读道德经的重要手段。

距离老子生活春秋时代比较近的还有汉代,重要的是,三代及其以前的学问,到了汉代还没有被破坏,大部分是被继承下来的,特别是汉初。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到底是什么关系?

张良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超级智囊,据说他成名之前得道过黄石公的指点,送给他一本《素书》,此书中对于“道”和“德”的含义及其关系都有涉及。

《素书》云: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必须遵道而行,不行逆天而行;而德就是道的具体表现,德的本义就是成就万物。

如果这层意思还不明显,我们可以接着往下看,《素书》中的道、德、仁、义、礼五德,是一脉相承的一路顺承下来的,“仁”就是“德”的顺承。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到底是什么关系?

而“仁”到底是什么呢?“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仁就是仁德,有恻隐之心和仁爱之心,成人之美,成万物之美。

我们现在讲道德道德,道统领德,德顺承道;道是德的本源,德是道的有形体现。举个例子,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如何证明它存在呢?当水汽化为水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了,就能摸到了。

当水结成冰的时候,它就有形了,就是实实在在能感触到的了。因为道无影无形,我们无法感知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然现象来观察它,可以通过人的群体意识来思考它。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到底是什么关系?

世间大道,往往是无形控有形,无形推动有形。道虽然无形,但它是德的规定,决定了德的呈现方式和发展方向。

弱者道之用,它没有方向也没有实体,你感受不到道本身的力量,但是世间所有最有力量和最柔弱的东西都是它生成的,也是它推动的。

我们还可以参考《道德经》中的另一句话来理解道和德的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法自然”。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到底是什么关系?

人要效法大地,像大地学习,学习厚德载物,学习成就万物。而大地要顺应天道,顺应乾道的刚健有为。

天道要效法自然之道,这里的自然不只是指大自然,指的是那个如如不动,自然而然的本源。

所以《易经》里有句话:学参天地,德合自然。就像俗语中的“靠谱”,演奏音乐要参照乐谱,人的言行举止要参考天地和自然之道。

如果说得再直白一点,你可以说道是催生宇宙和世界的本源力量,而德就是道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道是自然规律,德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和活动的规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