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逆行者——昆明应急救援力量的“尖刀”和“拳头”

作者:昆明信息港

2021年11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工作人员从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进入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后失联,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展开了一场大救援。这次救援行动参与的人数之多、队伍之众,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

4名工作人员失联后的第6天,即11月19日晚,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大队长李业凌在前方指挥部代表队员们请战:“我们在法国接受过山岳救援专业训练,队伍多次成建制组织过高海拔极寒、洞穴极限等实战实训;我们携带的救援装备是最先进的,救援技术是经过实战检验过的,战斗作风也是最顽强的,山岳队可以在无后援情况下自我保障72小时。请指挥部派我们到最危险、最艰苦、任务最重的区域!”

时间就是生命,指挥部经过研究,将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列为攻坚突击队,拂晓出发,穿过1号营地,直接抵达2号营地,重点对悬崖、沟壑、洞穴等高难度、高风险区域展开搜救。

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救援队伍,在昆明还有哪些救援队伍,他们日常如何开展训练?

救援

在高山密林中寻找每一个痕迹

2021年11月19日,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接到调派命令,41名指战员仅用半小时就完成车辆调配、器材整理、物资准备和人员集结,携带山地、洞穴救援装备和防寒保暖、饮食保障等物资紧急驰援。当天18时,队员们抵达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短暂休整后,连夜整理器材装备,调整战斗编程,制定行动计划。在随后开展的野外搜索中,队员们在无网络信号的情况下,利用“两步路”户外软件、北斗有源终端、GPS导航仪等定位方式,沿途细致开展地毯式搜救,不放过任何一个沟壑、岩洞等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第一时间传递出不少线索,供指挥部决策。

哀牢山海拔超2000米的森林无人区较多,既有阴雨大雾,又有瀑布险崖,还有黑熊出没。

“1号营地距指挥部需五六个小时行程,救援力量物资补给能够达到的最远地方,只能靠爬山穿林步道。2号营地,是失联人员最后生活轨迹所处点位,是指挥部确定的重点搜索区域,但2号营地距1号营地还有2小时山路的距离,需要翻越哀牢山山脊,是地形最复杂、地势最险恶的地带。”李业凌介绍。

“11月20日7时,经过简短的战前动员后,我们山岳队32名人员携带个人72小时保障物资、专业救援装备重装出发,在浓雾中,沿哀牢山樟盆村方向徒步前行。一路穿越高山密林、蹚过沟渠河流、攀上悬崖峭壁,经过6小时徒步,11月20日13时,抵达1号营地,短暂休整后,我们再次启程。3小时后,我们翻越哀牢山山脊顺利到达2号营地宿营。”李业凌回忆。

这只是搜救的开始。次日一早,队员们再次出发,以2号营地为起点,划分为2个分队8个搜救小组,呈扇形往新平方向进行搜索。

暴雨冰雹叠加的低温天气、沟谷断崖交错的天险地形、林灌箭竹混生的原始密林……摆在队员们面前的是多重挑战。

然而,这些挑战在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队员眼里,并非极限。日常训练中,这支国家级专业救援队就以“自找苦吃”式的实战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搜救技能和水平,以打造一支机动灵活的“尖刀”队伍。

训练

越不可越之山,渡不可渡之河

2021年11月,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的队员们首次完成哈巴雪山5100米海拔雪地实训及实战演练。

“我们遇上的,都是特别棘手特别险的救援事件。进行实战化训练,必须适应多种救援环境,努力提升训练的‘陌生系数’。”李业凌介绍。作为云南省唯一一座允许攀登的5000米以上雪山,又是入门级攀登雪山的热门首选,哈巴雪山一直以来深受国内外攀登者的青睐。山岳大队进入雪山训练,就如同进入了救援现场,就要用“战场”思维衡量救援能力“成色”。从海拔2600米到海拔4100米、5100米,气温急骤下降,氧气愈加稀薄,队员们在阶梯状分布的亚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带上挑战个人身体和救援能力极限。

作为山岳救援“国家队”——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是一支适应云南高原、山地、雪山、洞穴、峡谷等自然地理环境,掌握山岳、水域、地震等救援本领,能够及时、高效、快速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国家级专业队。“我们是国家级的救援队伍,除了承担云南地区的山地救援任务,还需要承担周边省份的救援任务。”李业凌介绍,这支队伍已经成立一年时间,“日常训练包括绳梯速降、体能训练等,此外,还会到野外进行集训,训练集齐山地、悬崖、沟壑、桥梁、狭小空间、雪地等各种环境全要素。”

体系

昆明构建全效应急救援队伍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这样的救援“尖刀队”,昆明还有其他各类应急救援队伍,为广大群众织牢安全网。昆明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市已初步建成以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为尖刀,以地方综合应急队伍为拳头,以专业应急队伍为骨干,以基层应急队伍为支撑,以社会应急队伍为补充,以专家咨询队伍为保障,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扎实、本领过硬的应急队伍体系。整合全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应急处置和保障资源,组建了22支救援分队、3000多人构成的“昆明市灾害事故紧急救援队”,作为全市地方综合救援队伍,承担生命线抢修、工程抢险、监测保障等专业处置任务。

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采取政企合作方式,组建了“昆明市危化救援队”“昆明市隧道救援队”“昆明市矿山救援队”。

“昆明市危化救援队”依托云天化天安应急救援队力量,侧重以化学品堵漏、交通事故救援、各类型火灾、自然灾害事故救援为核心开展业务能力建设。“昆明市隧道救援队”是一支国家级的隧道施工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依托中铁二局组建,以驻守云南、面向西南、辐射全国实施在建隧道坍塌和地震应急救援为定位,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事故、隧道突泥涌水、建筑物垮塌、山体滑坡、城市内涝等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昆明市矿山救援队”隶属石林鑫鼎矿业有限公司,主要担负昆明市、红河州、文山州等区域矿山事故抢险救援工作任务。同时,将“蓝天救援队”“黑豹救援队”“山鹰救援队”3个民间公益救援组织纳入全市应急队伍体系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不仅如此,昆明还激活了民兵在应急救援中的作用。昆明警备区举行新质民兵分队授旗仪式,综合救援队、无人机侦查队、直升机空中侦查队等8支新质民兵分队光荣入列。无人机侦查队所在的俱乐部,是全市首家飞行航空俱乐部,他们新研发的多旋翼无人机多次在展评中获奖;综合救援队所在的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非常强,多次在地震救援、抗洪抢险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质民兵分队既能够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技术保障,又能够提供装备物资保障,在应对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和作战保障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昆明警备区相关负责人说。前不久,昆明市西山区7名村民被突发山洪围困深山,请求民兵应急分队救援。由当地蓝天救援队专业骨干组成的民兵应急救援队迅速出动,借助橡皮艇、滑降绳等装备,成功解救被困群众。记者李双双报道

延展

野外工作有多危险?

野外工作有哪些危险?野外工作需要注意些什么?日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周浙昆向记者讲述了野外工作中的诸多危险。

只要不迷路 危险是可控的

野外工作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迷失方向就是其中之一。

1954年7月,8名女石油勘探队员在柴达木盆地考察,因突遇黑风暴而迷失方向,最终因所带食物和饮用水耗尽不幸罹难。据说她们罹难的地点,距离大本营不过二三公里。这个地方可供辨别方向的参照物极少,沙丘大同小异,看上去都差不多。天晴时气温很高,身体极易失水;天阴时,黄沙漫漫,极易迷失方向。

周浙昆说,在这种地方切忌一个人单独行动,一定要有向导,做好准备,利用好导航设备,只要不慌乱,不迷失方向,危险一般是可控的。

另外,在森林中迷路也是非常危险的。在密林中,手机信号和卫星信号皆无,仅靠导航很难走出森林。在森林开展野外考察,可以依靠当地的向导,迷路的风险也可以排除。

在野外活动 要注意高原反应

周浙昆介绍,高原反应是在高海拔地区开展野外工作的最危险因素。高原反应可能引发肺水肿和脑水肿,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大多数高原反应的发生,都有一个过程,如果遇到严重的高原反应,应该果断撤退到低海拔地区。现在交通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即使是在青藏高原,一天的车程内,大多都有民航机场可供撤离到低海拔地区。大多数人到了高原都会有不适,多数人经过适应后,也都能克服高原反应。而有严重高原反应的人,就要避免去高海拔地区开展野外工作。

还有一些野外工作的伤亡事故不是发生在野外,而是在野外考察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这种事故,占了不小的比例。

装备不一定要高大上 经验和常识必不可少

“有一些十分简便的装备并非不可用,比如一次性雨衣。我在野外就经常使用一次性雨衣,因为它简单轻便、使用方便。野外工作不一定都要带上高大上的设备。”周浙昆认为,现在野外工作的装备,从服装到照相机,从采集工具到导航设备,甚至无人机,一应俱全,应有尽有。随着野外工作装备性能的提升,不仅改善了野外工作的条件,提高了野外工作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野外工作的安全性。这就需要野外工作者熟悉设备性能和缺陷,比如说电池的续航能力、接收信号的能力、可适用的范围等等。如果是徒步考察,则需要对设备进行精简,体力有限,只能带最必需的设备。

“经验是野外工作安全的重要保障,我们需要对研究生和野外作业人员开展野外工作的培训和教育,让其在开展野外工作之前,就具备一些常识和必备的知识。切忌一个人开展野外工作,在组队时,务必新老搭配。很多时候,经验和常识对安全保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还需要学习在野外判别方向和准确判读地形图,这些能力在现代化设备失效的情况下非常有用。”周浙昆说。(昆明日报 记者罗昆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