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系列特稿之九】生命之源谱写“中国之治”灿烂诗章

作者:中国水事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系列特稿之九】生命之源谱写“中国之治”灿烂诗章

农村供水标准化自来水厂——湖北大冶市银祖大型自来水厂(叶银祖自来水厂供应图)

  □记者 李顺庆

  长长的运河贯穿南北,幸福千家万户。

  2014年12月12日,素有"天河"之称的南水北调中心线工程全面开水,清澈顺畅的汉江水从丹江口水库向北流向北京千家万户。近七年来,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让沿线七个省市的亿万人喝到了甜"南水",也大大改善了华北地区的缺水和江湖生态。2021年6月7日,渭河、大庆河生态补水工程正式启动,南水北调工程助力雄安新区白洋淀湿地生态全面恢复。

  我国水资源配置正在建设"四横三纵、南北调、东西向互助"的大格局,南北调水工程已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饮用水安全、恢复江湖生态、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水资源管理划为一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平衡、系统管理、两手抓"的思路,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高水资源集约化、安全利用水平。

  从延安时期到建设水利,提高水开发利用水平,到改革开放应对资源环境的收紧,解决许多水问题,我们党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把水资源管理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也是壮丽山川中水治理的历史。延安时期,自1939年以来,边政府积极建设水利,扩大水土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根据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群众要求,边疆地区水利建设主要是小规模民用水利工程,主要是修水改良灌溉和水土保持。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边疆地区的水田逐年增加,1940年旱地改为2.3558亿亩,1944年水地面积达到4.1109亿亩。水利工作已成为"大生产运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为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军民生活、支持抗日战争胜利、救国救国和中国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利用率低,我国总供水量仅为1031亿立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实施大规模水资源开发利用,建成水库近10万座,总蓄水量9035亿立方米,耕地灌溉面积超过10.2亿亩,2019年供水总量增至6021.2亿立方米。中国用世界近20%的人口和16%的经济以及世界6%的水资源支持着中国。

改革开放前,经济社会用水需求相对有限,用水基本"够",认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喝"大锅水"现象十分普遍。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缺水、水污染等问题接踵而至,越来越严重。1988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建立了集水许可证管理等水资源管理基本制度。作为基本的自然资源、战略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控制因素,水资源首次被提及到国家管理的高度。1993年,《准水许可证制度实施办法》出台,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制定了地方水资源收费管理办法,实行了集水许可证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自此告别了"免费取水"的时代。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也把水资源管理推向了前台。

  2016年,国际流域组织网络常设技术秘书处秘书长、法国水资源管理专家让-弗朗索瓦·唐泽尔被中国政府授予友谊奖。唐泽尔见证了中国自本世纪初以来的水资源管理进程:"我看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加强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成就。中国不仅把水资源管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也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Tangzel每年访问中国一两次,每年都有不同的感觉。"多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资金、技术和人力的投入,在河水的修复和管理、水源保护、城市水体治理、节水促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有效防止了水污染,提高了水环境管理效率,而且为人们提供了更安全的水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对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如此重要的意义是世界性的。我相信,随着相关政策的更广泛实施,中国将成为全球水资源管理领域更加重要的参与者和领导者。"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力地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的人文水关系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我国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我们党基于自身资源禀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

  鉴于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富干变,在国家、区域层面,大量水资源配置项目,如一期南北调东中线、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等。 并引进天津,已经完成,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形成,显著提高了水资源的配置和控制能力,改善了重点地区、重要城市、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化工基地等供水条件,有效保障了供水安全。

针对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的粗放,坚持节水优先政策,把节水作为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根本措施。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实施大中型灌区继续建设配套节水改造,推动东北地区节水粮、西北地区节水效益、华北节水节压、南方节水减排,2019年全国节水灌溉面积5.56亿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4亿亩。在工业节水方面,严格控制高耗水量、高污染工程,加快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技术、工艺装备,提高水的回用。在生活用水领域,大力推广节水电器,加大循环水等非常规水的开发利用力度,全国非常规用水量已达86.4亿立方米。

  针对开发中存在地下水过度开采、河流断裂、湖泊萎缩、水污染等问题,加强水资源保护。有地下水过度开采问题的21个省和地区已经采取措施,禁止和限制地下水开采。实施华北地区地下水综合超采,采取"一减一增"控制措施,南北6个省市调水区累计减压地下水开采量约23.56亿立方米;实施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生态修复、节水治理需要、统一调度等生态管理措施,实现黄河干流连续22年连续22年畅通,黑河下游东滇延海连续17年不干涸,塔里木河流域重新焕发活力, 石羊河流域生态恶化得到有效遏制。实施白洋淀、衡水湖、永定河、闸龙湿地、湘海湿地等生态补水,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实施济台河配水,改善太湖水环境和河网。实施珠江盐补给淡水量调度,确保澳门、珠海及珠三角地区供水安全。建立水功能分区制度,促进水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全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2012年的63.5%提高到2019年的86.9%。与2012年相比,2018年I-III水河长度比重增加14.6个百分点,而不良V型水长比下降10.2个百分点。

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需求管理和用水总量控制,视用水量在三个行政区、国家和省级市县建立三个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全国用水总量迅速上升,随后稳步上升,2016年以来控制了6100亿立方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保障。为促进跨省流域配水,国家批准了黄河、淮河干流、太湖、松花河干流等58个跨省流域配水方案,制定了配水份额和省界段、重要控制段放水控制指标,控制了江湖开发强度。严格水资源示范和集水许可管理,黄河流域13个城市、62个县级市暂停实施新的集水许可政策。组织实施全国集水管理专项整改行动,重点整治违法集水行为,累计核查取水量560多万户,基本摸清全国取水现状,推进集水问题整改。加强对1.0298亿个地下水站点和1.9万用水户的水资源监测和在线监测。对地方人民政府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地方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体系。

  坚持制度观,在全面加强节水、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综合加强供需管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安全保障。

  水是生存和文明的源泉。水资源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保障、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维护国家水安全发表了重要讲话,表示要加强需求管理,要把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中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研究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发展的建议和2035年愿景》明确提出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约束体系。

  这些重要讨论对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有限,这就决定了开发方式、开发规模等"需求"必须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之内,不能突破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否则必然导致水资源的短缺和过度开发,无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既不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实施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从而设定对水的需求,用水量。

"十三五"期间,水利部重点加快建立水资源严格约束指标体系,明确合理用水需求,通过严格监管限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落实"需水",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2019年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评估结果显示,2018年和2019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用水量分别为6015.5亿立方米和6021.2亿立方米,分别比2015年下降19.2%和23.8%(按可比计算), 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0.6%和27.5%(按可比值计算)。农田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分别为0.554和0.559,重要江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为83.1%和86.9%。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节水重点,加强水资源监管,继续加强水资源保护,进一步深化江湖长期制度,显著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水平和 安全,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随着"国家的伟大",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发展安全,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能力,需要坚持节水优先政策,深入落实国家节水行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符合水资源承载能力,实施国家重大水网工程,立足水资源总量流域和空间配置,遵循现实需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示范的原则,建设"系统完整、安全可靠、集约高效" 绿色智能、畅通流通、有序调控"国家水网,全面提升我国水资源综合调配能力、供水安全能力、战略储备能力;以提高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坚持山林湖泊草沙系统治理,加强江湖生态保护和管理,加快地下水过度开采综合治理,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维护江湖健康生活, 实现河湖功能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生;节水是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初始水权分配和交易制度、水资源严格约束制度、全社会节水制度,建立健全水分配、监督考核节水制度政策,全面提高水资源集约化、安全利用水平。

  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思想绵延5000多年,弦乐歌不停,经久不衰。人与水的和谐共生,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回首过去,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人民幸福的历史。优化我国水资源管理,消除"江河之害,水资源之害",建设生态文明,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优美生态环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水资源的集约化保护和安全利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任,谱写了一首"中国治国"的精彩诗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将在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中成为现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烙下不朽的烙印。

  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