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被《正面管教》中的小故事吸引,今天,我又读到了一个故事,觉得很有趣,给大家分享一下。
吉姆和贝蒂各自带了三个孩子重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六个孩子中最小的六岁,最大的14岁。显然新家庭要有很多方面做出新的调整。贝蒂在外面有工作。她喜欢这个新家,所以一下班儿就迫不及待地想和家人见面,可是有一件事儿非常让她头疼,回到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满屋的垃圾。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满地的垃圾肯定是指空奶瓶、玩具、拖鞋、衣服、零食等,你想六个孩子呢,每个孩子造一点儿,岂不是屋子都成垃圾场了。
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开始贝蒂一边唠叨着一边收拾着。时间久了,贝蒂心情很烦躁,对孩子和自己都是窝了一肚子的火。
有问题就要去解决,贝蒂最终把这个问题放到了他们每星期晚上的家庭会议的议程上。
贝蒂先承认这是她自己的问题。因为孩子们显然不觉得把家里弄得乱糟糟有什么不妥,贝蒂赢得了第一步,接着,她问孩子们是否在这个问题上愿意帮助她,这是赢得孩子合作的第二步。
最后大家提出了一个“安全寄存箱”计划,他们在车库里放一个大纸板箱,规定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扔在公共房间,比如客厅、游戏厅、厨房里的任何东西,投到这个安全寄存箱里,他们还规定必须过一个星期以后才可以取出被投进里面的东西。
计划进展得怎么样了呢?比如12岁的大卫的球鞋不见了,他到处找,后来想起了“安全寄存箱”,发现鞋子就在箱子里面。大卫只好穿着的臭烘烘的网球鞋去上学,到第二天网球鞋也不见了,他没有别的鞋可穿了,其他的几个孩子坚持必须过一个星期才可以把鞋子拿出来。大卫找妈妈,妈妈也明智地让他按照规则去做,最后他的两个同胞帮他想出穿他卧室里拖鞋的办法。没有更好的办法,大卫只好就穿着拖鞋上了三天学,从那个星期以后,他再没有忘记过收拾他自己的鞋子。
其他的几个孩子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孩子穿着拖鞋去上学,或是大冷天不穿外套去上学,吉姆和贝蒂都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决定忘掉别人会怎么想。
这个计划非常有效,之所以有效,是因为:
★问题在家庭会议上提出出来,孩子们想出了解决方案。
★在实施全家人的决定出现问题时,妈妈和爸爸不承担责任。
★因为父母置身事外,孩子们执行规定。
★规定适用于全家每一个人,包括妈妈和爸爸。
看到这个故事,我心生感慨: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真的不一样。中国的妈妈就像母鸡护鸡娃那样,遇到问题时把孩子放在自己的翅膀下保护起来,下雨天,把雨衣送到学校,大冬天把棉袄送到学校,更不可能出现让孩子穿着拖鞋在学校里混三天的事。如果第一天孩子穿拖鞋,老师就会给他妈打电话,让他妈来给孩子送鞋。
中国妈妈这样做造成的结果是:孩子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责任是什么。记得有一天我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我忘了,但我记得这个问题是:你们决定怎么做?其中有一个女孩子的回答让我心疼了,她说:“我以后要听老师和妈妈的话。”这是一个认真、上进、干净、听话的一个女孩子,她的回答让我心痛的一瞬间,感觉到自己责任是那么重大,感觉自己如果做错了事情或说错了话,那后果是多么严重。所以中国的妈妈就觉得累,中国的小学班主任觉得累,难怪让中国的妈妈生三胎,大部分的话都是太累了,生得起,养不起,不生。让大家都去当小学班主任,十有八九都说不行,不当不当。
可是,刚才我们讲的贝蒂家的故事中,她家有六个孩子呢。这还不算什么,《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是七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祖母和外祖母,两个孩子的曾祖母,现在还担任着大学心理咨询教师及众多著名育儿及养育杂志的顾问。
美国的妈妈是怎么做到的?我想的是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遇到问题就知道自己该怎样去做,该去做什么,然后他们把自己在生活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到学习中,也能够解决学习中的出现的问题。
家庭中每个人都能承担起责任,就比母亲一个人承担起责任要好得多。一个班所有的孩子都能解决问题,那么班主任就会把精力放在教学上。
我思来想去,中国的教育环境和美国的必然不一样,我们还是把教育放在大环境里才能讲得通,一本书好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过程和结果必然和书中记述的有所不同。
可是我们不能说国外的或其他原因我们就放弃实践的勇气,古人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读书的目的不就是要找方法和路径吗?
好的方法不用等于白看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