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被《正面管教》中的小故事吸引,今天,我又讀到了一個故事,覺得很有趣,給大家分享一下。
吉姆和貝蒂各自帶了三個孩子重組成了一個新的家庭。六個孩子中最小的六歲,最大的14歲。顯然新家庭要有很多方面做出新的調整。貝蒂在外面有工作。她喜歡這個新家,是以一下班兒就迫不及待地想和家人見面,可是有一件事兒非常讓她頭疼,回到家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滿屋的垃圾。
讀到這裡,我想到了滿地的垃圾肯定是指空奶瓶、玩具、拖鞋、衣服、零食等,你想六個孩子呢,每個孩子造一點兒,豈不是屋子都成垃圾場了。
看到這樣的情景,一開始貝蒂一邊唠叨着一邊收拾着。時間久了,貝蒂心情很煩躁,對孩子和自己都是窩了一肚子的火。
有問題就要去解決,貝蒂最終把這個問題放到了他們每星期晚上的家庭會議的議程上。
貝蒂先承認這是她自己的問題。因為孩子們顯然不覺得把家裡弄得亂糟糟有什麼不妥,貝蒂赢得了第一步,接着,她問孩子們是否在這個問題上願意幫助她,這是赢得孩子合作的第二步。
最後大家提出了一個“安全寄存箱”計劃,他們在車庫裡放一個大紙闆箱,規定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扔在公共房間,比如客廳、遊戲廳、廚房裡的任何東西,投到這個安全寄存箱裡,他們還規定必須過一個星期以後才可以取出被投進裡面的東西。
計劃進展得怎麼樣了呢?比如12歲的大衛的球鞋不見了,他到處找,後來想起了“安全寄存箱”,發現鞋子就在箱子裡面。大衛隻好穿着的臭烘烘的網球鞋去上學,到第二天網球鞋也不見了,他沒有别的鞋可穿了,其他的幾個孩子堅持必須過一個星期才可以把鞋子拿出來。大衛找媽媽,媽媽也明智地讓他按照規則去做,最後他的兩個同胞幫他想出穿他卧室裡拖鞋的辦法。沒有更好的辦法,大衛隻好就穿着拖鞋上了三天學,從那個星期以後,他再沒有忘記過收拾他自己的鞋子。
其他的幾個孩子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不管是孩子穿着拖鞋去上學,或是大冷天不穿外套去上學,吉姆和貝蒂都讓孩子自己處理問題,決定忘掉别人會怎麼想。
這個計劃非常有效,之是以有效,是因為:
★問題在家庭會議上提出出來,孩子們想出了解決方案。
★在實施全家人的決定出現問題時,媽媽和爸爸不承擔責任。
★因為父母置身事外,孩子們執行規定。
★規定适用于全家每一個人,包括媽媽和爸爸。
看到這個故事,我心生感慨:中國的教育和美國的教育真的不一樣。中國的媽媽就像母雞護雞娃那樣,遇到問題時把孩子放在自己的翅膀下保護起來,下雨天,把雨衣送到學校,大冬天把棉襖送到學校,更不可能出現讓孩子穿着拖鞋在學校裡混三天的事。如果第一天孩子穿拖鞋,老師就會給他媽打電話,讓他媽來給孩子送鞋。
中國媽媽這樣做造成的結果是:孩子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責任是什麼。記得有一天我問了同學們一個問題,為什麼問這個問題我忘了,但我記得這個問題是:你們決定怎麼做?其中有一個女孩子的回答讓我心疼了,她說:“我以後要聽老師和媽媽的話。”這是一個認真、上進、幹淨、聽話的一個女孩子,她的回答讓我心痛的一瞬間,感覺到自己責任是那麼重大,感覺自己如果做錯了事情或說錯了話,那後果是多麼嚴重。是以中國的媽媽就覺得累,中國的國小班主任覺得累,難怪讓中國的媽媽生三胎,大部分的話都是太累了,生得起,養不起,不生。讓大家都去當國小班主任,十有八九都說不行,不當不當。
可是,剛才我們講的貝蒂家的故事中,她家有六個孩子呢。這還不算什麼,《正面管教》作者簡·尼爾森是七個孩子的母親,22個孩子的祖母和外祖母,兩個孩子的曾祖母,現在還擔任着大學心理咨詢教師及衆多著名育兒及養育雜志的顧問。
美國的媽媽是怎麼做到的?我想的是她們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遇到問題就知道自己該怎樣去做,該去做什麼,然後他們把自己在生活中習得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到學習中,也能夠解決學習中的出現的問題。
家庭中每個人都能承擔起責任,就比母親一個人承擔起責任要好得多。一個班所有的孩子都能解決問題,那麼班主任就會把精力放在教學上。
我思來想去,中國的教育環境和美國的必然不一樣,我們還是把教育放在大環境裡才能講得通,一本書好的方法運用到實踐中,過程和結果必然和書中記述的有所不同。
可是我們不能說國外的或其他原因我們就放棄實踐的勇氣,古人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我們讀書的目的不就是要找方法和路徑嗎?
好的方法不用等于白看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