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说是刘公岛上的青楼摧毁了北洋海军

作者:sunjin6278

满清政府的北洋海军在清末名臣李鸿章的一力经营下,花了数百万两银子,于1888年12月,正式建成,当时拥有世界上先进战舰30艘,其他辅助舰80艘,各种炮火齐备,曾被美国人称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但是就是这样一支强大的海军,六年后却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彻底被日本海军消灭,至今让我们读史读到此,莫不感到椎心刺痛和耻辱。有人说是刘公岛上的青楼摧毁了北洋海军,这种说法未免有点儿太夸大其词了。那么北洋海军覆灭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为什么说是刘公岛上的青楼摧毁了北洋海军

刘公岛炮台

首先,官场掣肘,影响了北洋海军的发展。1888年12月,北洋海军建成后,以后的六七年间,舰队装备依然保持原样,再没更新换代。为什么会这样呢?从最高层来说,慈禧太后不重视。在甲午海战中,日本海军的头号功臣“吉野”号,为英国建造,本是为清政府量身定做的,清政府也造好了这笔预算。结果因慈禧太后要办六十大寿,硬是将这笔预算挪用到了庆生辰,修建颐和园上。慈禧太后办六十大寿共花费白银700余万两,如果将这笔钱用于购买军舰时,又可建起一个北洋舰队了。当日本得知清政府暂停购买后,为抢购这艘军舰,进行了全国总动员,人人纷纷捐款,日本皇太后捐出了自己的首饰,日本商人和民间发起了“吉野号募捐会”,后来募集到的银两竟可以购买三艘“吉野号”,大大改善了日本海军实力。大臣之间相互掣肘,不能形成合力。李鸿章是朝廷一品大员,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是清政府最有兵权的人;但掌管户部的翁同龢却是紧抓大清钱袋子的人。因李鸿章处罚过翁同龢的大哥,二人私人恩怨颇深,当时曾定购了两艘英国造军舰,但都因翁同龢紧把钱袋子,以种种理由不给拨款,都没能购买成,却被日本人给抢先购了去。李鸿章建的北洋舰队,差不多是李鸿章自己的家底,自己的权势所在。当北洋海军遭到日本海军攻击,难以支撑时,李鸿章向主管南洋舰队的张之洞求援,竟被张之洞给拒绝了。李鸿章为了保存北洋海军的实力,在出师不利后,就严令舰队出海作战,躲进威海卫的刘公岛基地不出,结果却遭到了日本舰队的围攻,炮台失受,腹背受敌,竟致覆灭。正因为朝臣大员们各怀私心,彼此之间都有相互妒忌之心,不能团结一致,相互配合,这也是甲午海战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说是刘公岛上的青楼摧毁了北洋海军

致远舰

文官们眼红海军官兵的高薪奉禄。刚刚建起的现代化海军,其运营费也是很惊人的,但就海军官兵的奉禄,也很让朝官们眼红。军舰上一名普通的一等水手年俸为120两白银;一等炮目年俸为240两白银;一等雷兵年俸为108两白银;鱼雷匠年俸为288两白银;电灯兵年俸为360两;轮机舱管家俱为196两白银。即便在岸当差的夫役年俸也都有36两白银。提督丁汝昌就更了不得了,年俸约8400两白银。这些还只是单纯的年俸,并不含其他收入。而同时期清政府的一品大员年俸也不过180两白银加180斛禄米,而三品官员的年俸是130两白银加130斛禄米。只比水兵高一个档次,加上各种其他收入,甚至赶不上一个水手。这让一向自命不凡的清政府文官们毫无优越性可言,自然对北洋海军以仇视态度对待了。

其次,国民对大清的冷漠,不关心,也是造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后,清政府上至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表现出冷漠不关心的态度,没有人站出来大声呐喊以唤醒民众,增强国人的爱国热情,来支持支援中日甲午海战,只有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对自己辖区和北洋海军进行了一番战争动员,却收效甚微。对此日本人就不一样了。为了一举战胜清朝人,日本人进行了全国总动员,日本天皇御驾亲征,将大本营从东京迁到广岛,为了节约开支,支援前线,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日本普通人爱国热情满怀,也都纷纷效仿,捐钱捐物;就这样,日本政府以举国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全部压到了前线。

其三,军舰缺乏更新换代,武器陈旧,舰队缺训练,在战略战术上,机动、灵活、速度上,和武器的速射及炮弹质量上,都远远不及日本海军。1888年12月,北洋海军建立后,当时确实在亚洲无可匹敌。但是清政府却从此再不对北洋海军上心,也不加大投入,对军舰设备不作及时更新换代。本来远超日本海军舰船总吨位的大清海军,六年后,却被日本海军反超;船舰陈旧,在军舰行驶速度、灵活度等方面远远不及日本海军,北洋舰队平均时速为十四节,而日本舰队差不多都在18节以上;在武器配置上,北洋海军的火炮射击的速射率远不及日本舰队的火炮;有效命中目标的距离,北洋舰队都在3000米以内,而日本舰队火炮命中大都超过了3000米,甚至吉野号有效命中目标的距离在5000米;军舰在海上作战时发射的炮弹,有的根本就是臭弹,打不响,打不出;有的炮弹打出了,不会爆炸,谁知炮弹内竟是沙子;有的因武器长时间得不到保养维修,炮镗生锈,炮弹还没打出来就炸了。同时呢,配合北洋舰队作战,保卫刘公岛海军基地的炮台士兵,被日本军队吓破了胆,一遭到攻击,就纷纷不战而逃,让日本人顺利占领了两边的炮台。日本人趁机掉转炮口,对躲在威海卫内北洋舰队猛烈炮轰,致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遭到毁灭性打击。战争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正因为大清海军的舰船速度迟慢不灵活,武器破旧,弹药质量大打折扣,海陆军不能很好配合作战,才在战场上处处受日本海军牵制,最终也被日本海军给彻底消灭了。

其四,嫖娼宿妓,腐化堕落,军队失去了作战意志。北洋舰队尽管有明确的军令军纪,正是饱暖思淫欲,官兵们在比较优厚的待遇条件下,就军纪松散,意志薄弱,吃喝嫖赌抽之风,在官兵中很是盛行。据说,日本舰队之所以敢于与北洋舰队交战,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北洋海军的纪律松驰,战斗力弱。一次在巡洋中,他们竟发现北洋海军士兵竟在舰炮杆上晾晒衣服被褥,说明北洋海军太随便太没纪律性了。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基地两边的炮台,本是用来守卫港湾内军舰,严防外敌攻击北洋舰队的,但这些炮台炮兵们,畏日军如虎,刚一遭到日军进攻,就撇下炮台,不放一炮,就仓慌逃跑了。在威海卫海战中,来远号巡洋舰、威远号巡洋舰和保筏号布雷船等三艘军舰损失严重,共伤亡官兵200余人。其中,“来远”舰损失最为严重,它在被鱼雷击中后几分钟便翻了,露出了红色舰底。日军发起攻击前,舰上官兵大多正在熟睡,最后只有二三十人获救,而“来远”舰管带和“威远”舰管带在大敌当前之际竟然还上岸嫖妓,真是军法难容啊。在获救的“来远”舰官兵中,有后来任民国海军次长的谢葆璋。他是已故著名作家冰心的父亲,当时担任“来远”舰枪炮官。谢葆璋有一幕宾李锡亭,他写了篇《清末海军见闻录》,说北洋舰队的驻地刘公岛,竟有青楼、烟馆、赌坊七十余家。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边威海卫内的一个小岛,面积仅有三平方公里多点,岛上渔民不足百人,驻地大部分应该都是北洋海军。北洋海军每年冬季都要去南方训练,岛上差不多有半年多的时间没什么人,这对于以赢利为目的的70余家青楼等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李锡亭有夸大之嫌。但从上边海战正酣之际,大敌当前,竟还有两个管带去嫖娼,说明刘公岛上确实有青楼等馆舍。正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军官们尚且如是,又还怎能约束得住那些只想挣钱玩乐子的士兵们呢?于是官兵加大消费,将心思用在了娱乐上,出入青楼,上赌馆,入烟馆,吃喝嫖赌抽,自然会被掏空身子。官兵们将心思都用在了吃喝嫖赌抽上,自然就没有心思打仗,士气低落,军纪松散,不认真备战,互不团结,不能专心训练打仗,战斗力也就大打折扣了。据说有些管炮弹武器的官兵,为了攫取更多钱财,用于吃喝嫖赌抽,就将炮弹内炸药换成沙子,倒卖军火,真是为赚钱无所不用其极。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突然来袭,仓促应战,张惶失措,有不少人贪生怕死,不顾他人,仓慌逃跑,结果被日军全部消灭,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说刘公岛上的青楼摧毁了北洋海军,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甲午海战之败,北洋舰队之覆灭,成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永远的耻辱。它的惨败,主要还在于满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不重视,在于清政府官员的相互勾心斗角,在于战略战术和军舰设备的落后,至于青楼摧毁了北洋海军,未免有些太夸其词。

为什么说是刘公岛上的青楼摧毁了北洋海军

甲午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