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丁·艾米斯笔下的英国:极度自私的社会、拜金与享乐主义盛行

作者:颜威的历史观

马丁·艾米斯

马丁·艾米斯是20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钱:自杀者的绝命书》《伦敦场地》《信息》。

马丁·艾米斯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他的父亲就是金斯利·艾米斯,《幸运的吉姆》就是金斯利·艾米斯写的。所以,从小的马丁·艾米斯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在文学方面显示出卓越的天赋和才华。

马丁·艾米斯笔下的英国:极度自私的社会、拜金与享乐主义盛行

1974年,在马丁·艾米斯25岁时,他的第一部作品《雷切尔文件》一举获得毛姆文学奖,此后的一系列作品将他推上文坛巅峰。

他的作品中聚焦了欲望、暴力、性乱、谋杀、死亡、色情、吸毒、核恐怖、末世情节等等。描述了日常生活的龌龊与猥琐,人性深处的卑劣与污秽,现代社会的丑恶与堕落。比如《死亡宝贝》。

马丁·艾米斯笔下的英国:极度自私的社会、拜金与享乐主义盛行

《死亡宝贝》

《死亡宝贝》讲述的是在英格兰乡间的一幢房屋内,六个居民、三位来客及一名妓女度过了一个放纵而可怕的周末。这是一个萨德式的阴暗世界,道德判断被有意无意地搁置,纵欲狂欢与施虐放荡构成了三天两夜不变的主旋律。酗酒吸毒、群居滥交、暴力表演、性无能、心理错乱、谋杀与虐杀等否定性意象比比皆是,蔚为壮观的欲望加暴力叙事触目惊心,令人叹为观止。

而这些主题更加深刻的是《伦敦场地》。

马丁·艾米斯笔下的英国:极度自私的社会、拜金与享乐主义盛行

《伦敦场地》

《伦敦场地》是马丁·艾米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故事的主角叫萨姆森,他是一位美国作家,但在自己的文学创作方面一直不甚成功,过着清贫的生活,后来还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寂寞绝望的他来到英国。来到英国后,他无意间得知了一个惊天的秘密,那就是妮科拉的故事和计划时,他很激动,认为自己成名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于是,他追踪着妮科拉的生活脚步,准备记下他所知道的一切和妮科拉有关的故事,最后把它们写成一本书,他自己也一定会借此成名。

马丁·艾米斯笔下的英国:极度自私的社会、拜金与享乐主义盛行

小说中的女主角妮科拉有预测未来的特殊能力,她知道自己在将来会被人谋杀。所以她要自己来挑选那个未来谋杀她的人。在她的身边有两个男人:一个是上流社会的体面绅士盖伊,另一个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流氓恶棍基思。

盖伊很有钱,生活富裕但却并不幸福,自从有了儿子之后,和妻子的感情也日渐淡薄。他们唯一的儿子小小年纪就叛逆不羁、古怪孤僻,这一切都让盖伊觉得家庭不幸、苦闷孤独。当他偶然在黑十字架酒吧认识了妮科拉之后,就认定了这个女人能够带给他幸福,所以他深深地迷恋着妮科拉。

马丁·艾米斯笔下的英国:极度自私的社会、拜金与享乐主义盛行

基思生活在社会底层,他是个十足的恶棍,坑蒙拐骗,色情下流,做尽了坏事。他也有妻子和女儿,但他却从未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该有的责任。自从他认识了妮科拉,他便和她保持着情人的关系并且心甘情愿地被妮科拉所驱使。

妮科拉凭借自己的美貌和高超的演技把这两个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她想让基思谋杀自己,勾引盖伊是因为可以得到他的钱去供基思挥霍,以便自己控制和掌握基思。

但是,故事的结局却没能如妮科拉所愿,那个一直想成名的作家萨姆森最终谋杀了她。

马丁·艾米斯笔下的英国:极度自私的社会、拜金与享乐主义盛行

马丁·艾米斯作品要批判的其实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金钱至上,一个是技术理性。

故事背景

20世纪末期,经过战后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资源已经极为丰富,本来人们的生活应该更加幸福,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长期的对于物质和财富的追求,使得英国进入到了一个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

人们崇尚金钱,拜金主义充斥着整个社会,曾经的道德规范丧失殆尽。人们没有追求,没有信仰,没有是非观念,整日浑浑噩噩,麻木不仁。为了获取利益、攫取金钱,不惜出卖肉体和灵魂。人性的扭曲变形、道德的萎靡沉沦

在工具理性的控制下,人们情感缺乏,越发地自私自利,陷入到了道德失控和精神匮乏的境地。

马丁·艾米斯笔下的英国:极度自私的社会、拜金与享乐主义盛行

工具理性

人类迈入工业文明之后,随之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阶段。这个过程使得“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漠视人的情感追求和精神价值。物质和金钱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直接目的,于是工具理性走向了极端化,手段成为了目的,成了套在人们身上的铁的牢笼。

马丁·艾米斯笔下的英国:极度自私的社会、拜金与享乐主义盛行

在工具理性的奴役下,人的情感被丢弃,人的情感追求被完全忽略。然而当工具理性抵制并放逐了人的情感欲求后,却最终使人类灵魂陷入虚无与荒诞。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人的精神贫困与非人化后果,人性与理性的统一破裂,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生命成为一片荒原,人类的情感关系因此变得残忍无情。

工具理性导致的物欲膨胀也使一些人的自私本性暴露无遗,因而在情感倒错的前提下变得更加随心所欲的邪恶与残酷。于是,在监狱的大语境中,人们或者面无表情地杀人,或者面无表情地向自己施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