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阿根廷小伙马西:“我的家在东北”

作者:春河月亮
阿根廷小伙马西:“我的家在东北”

马西带着女儿参加吉林省外专局活动。(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长春2月12日电(记者张博宇、王帆)壬寅虎年春节,对阿根廷人马西来说意义非凡——这是他陪伴刚出生的女儿过的第一个中国年,今年也是中国和阿根廷建交50周年。

“对我的家庭和两个国家而言,这都是新的、更美好的起点。”马西说。

因为西文名字叫Maximiliano,他按Maxi的汉语拼音读法给自己取了“马西”这个中文名字。“2009年,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接触到中文,从此我与中国结下了缘分。”马西说。

当时马西在阿根廷已经有了工作,为了学习中文,他每周末都要很早起床,坐两个小时的车去上课。对他来说,汉语神秘而富有诗意。渐渐的,学习中文从业余爱好变成了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于中文的好奇也逐渐延伸到对中国文化的探索与热爱。

2014年,马西争取到了赴中国留学的机会。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暂停了所有工作,飞越两万公里,来到了地球另一端的吉林省长春市,在吉林大学学习中文。

阿根廷小伙马西:“我的家在东北”

马西参加“行摄东北”—2020年吉林大学海外孔子学院研修团活动。(受访者供图)

初到中国,迎接马西的是一股股“暖流”。“老师、同学甚至是每个路人的热情都让我感到温暖,后来我才明白,这也是‘东北人’特有的性格色彩。”马西说,“我爱上了中国美食酸甜苦辣咸的丰富味道,也爱上了中国独特的‘人情味儿’。”

半年多的学习生活,让马西不仅交到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还游览了很多名胜古迹。回到阿根廷后,他一边向家乡的人们介绍一个完全不同于他们印象中的中国,一边惦念着在中国的美好时光。

“幸运的是,我到吉林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申请成功通过,在2017年第二次来到中国。”马西说,“中国文化很丰富,也很复杂,我想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去解读它。”

阿根廷小伙马西:“我的家在东北”

马西为中国-东盟青年冬令营学员介绍奖学金项目。(受访者供图)

马西很快成了一个“中国通”,也成了一个地道的“东北人”。“我做意大利面‘杠杠滴’。”这是他与朋友们打趣的东北方式。

2019年,马西又获得了“新汉学计划”项目资助,在吉林大学继续攻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

随着新冠疫情暴发,留在中国的马西见证了这个国家在疫情下的团结一致和治理有效。“大家都在帮助那些不方便出门的老人,分享口罩还有酒精。”马西说,“这种‘人情味’是让我最喜欢中国的原因。”

阿根廷小伙马西:“我的家在东北”

马西参加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受访者供图)

身边的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网上的舆论却远离真实,这让马西感到不平。“很多国外的报道没有反映一个真实的中国。”于是,马西创立了微信公众号“马西学汉语”,用中西双语的方式写下一篇篇文章,再结合视频向国外的人们介绍真实的中国。

从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到生活习俗背后的文化渊源,从中阿两种文化的差异到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殊途同归,马西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两种文化碰撞带来的趣味和共鸣。

在马西曾经就读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学习中文的阿根廷学生从最初的10个人左右,发展到了1900多人。有时马西受邀给孔子学院的阿根廷学生们做讲座,10分钟的提问时间要延长到一个多小时。

研究中文的快乐变成了传播中国文化的快乐。马西在网络上写文章、录视频,向国内外的人们介绍中国筷子的由来、玉石文化、春节习俗。随着北京冬奥会开幕,他又向人们介绍起了中国人是怎样享受冰雪运动的。

阿根廷小伙马西:“我的家在东北”

阿根廷队美洲杯夺冠时,马西为女儿王青禾拍下照片做纪念。(受访者供图)

“中国有很好的发展机会,阿根廷有很多的资源,我们可以合作去做很多事情。”马西说。

结下了友情,也收获了爱情。在中国留学期间,他结识了爽朗的中国姑娘王珏,并最终步入婚姻殿堂。2021年,他们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有人问马西为什么不回阿根廷,马西回答说:“在中国,有家人、有机会、有‘人情味儿’,现在还有女儿,我的家就在东北,我已经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