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川话《锦绣成都》让诗词摇滚起来 廖昌永点赞“够四川!”

作者:川观新闻

该视频来自@CCTV经典

四川在线记者 卞伟

"我想够了四川,你的歌,我能看到宽窄的小巷,你能看到茶馆里的小巷,能看到青城山的层层......"8月1日,央视《经典传播》(第3季)登台,四川版《美丽成都》后,赞赏团成员对著名歌手廖昌永莲赞不绝口。这首歌改编自李白的《上皇帝西巡南京之歌》(第二首),取自成都都江堰两位老师黄天心和邓伟。四川方言、古诗、摇滚、古钢琴、电吉他,这些看似不合时宜的元素,由两位古典歌手巧妙融合,美满成都的美丽面孔歌唱。

川话《锦绣成都》让诗词摇滚起来 廖昌永点赞“够四川!”

四川摇滚合唱团

回归汉代传统音乐品味

几声清脆而悠长的古钢琴声响起后,四川满是男声的渐渐唱道,"天地之间有大美,天地之国芙蓉城,山川之间有幽闭恐惧症......"宏伟的四川篇章渐渐拉开帷幕。四川音乐学院音乐理论教师、四川音乐学院词曲作者黄天心、都江堰市奎光小学副校长邓炜试图以文学、音乐、语言、歌唱等传统方式回归传统的音乐审美观念。《美丽成都》的改编,结合"川氏香韵"、"宋古韵"、"唱说唱"、"流行摇滚"等元素,在古诗的众目睽睽之下展现玉风川的品味。

"2018年,受经典音乐的影响,我和黄先生开始合作,将古诗改编成歌曲,在校园里演唱。8月4日,记者联系邓伟后,她告诉记者,《美丽成都》是她改编的所有古诗歌中最令人满意的作品。这部作品早在2018年就连续一周上QQ音乐推荐榜单,受到不少网友的喜爱。如今,在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上,《美丽成都》因为独特的演唱方式再次大受欢迎。"整个写作过程进行得很顺利,不到两个小时。邓伟介绍,《美丽成都》要采取现代诗加古诗的混搭方式,在保留古诗原有风味的同时,也用郎朗口对现代诗情进行演绎。从作曲到录音,黄天心只花了两天时间。

李白是中国诗歌中的一颗明珠,与四川这片热土有着难以联系的联系。黄天心在李白的家乡绵阳河油脂学习,邓琦的祖籍也在绵阳。浓厚的本土李白文化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使他们以李白的诗作为改编《美丽成都》的蓝图。

如何让《美丽成都》更浓郁四川风味,更复古品味,不乏新思路?黄天心充分利用了汉族音乐的特色。他富有创意,让古琴和电吉他结合在一起,用川风味的摇滚表演了这种地域特色的歌曲。他解释说,古钢琴的音域宽广,音色深,余音遥远;电吉他明亮,活泼,充满声音。古今乐器之一,也暗中结合成都包容千城气质,"加上李白的天性,用摇滚表演才是最合适的。四川方言歌唱,不仅具有地域性,整首曲目也更加复古,贴近诗意内容。"

川话《锦绣成都》让诗词摇滚起来 廖昌永点赞“够四川!”

瞄准四川历史名人

以新形式传承文化根源

去年,《经典》节目组下发了校园原创歌曲集订单,邓伟随后贡献了自己和黄天心老师合作的原创作品,没想到会被节目组选中。邓说,作为该节目三季的忠实粉丝,他们经常将古典歌唱融入教学中,希望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他们作品的情感。目前,他们用诗歌吟唱、改编歌唱,甚至情景喜剧表演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传统文化的根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川话《锦绣成都》让诗词摇滚起来 廖昌永点赞“够四川!”

近两年来,他们还结合四川历史名人创作了多部诗歌和歌唱作品。比如,朱格蕾珞作为原曲《武侯之歌》,通过千年钟表和传承,用时间做轴心写出一首不一样的武侯新歌。他们还结合诗《圣杜甫的绝对句子》,创作了《降雪,如归人》,描述了这片故土的人文思想和独特感受;宋代诗人苏伟的两句话"两个浅红色半眩晕的脸颊,根据独特使王回来"也被取下,改编为创作了《晋城福英》。"Ba'er的文化由来已久。通过改编和创作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诗歌,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这片热土的灿烂文化,并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说到创作的初衷,两位老师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