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于-完全企业虚拟化方案

    年初至今已经有3套项目实施了,当然这并不是所有项目的总数。预计到年底会有更多套的类似方案由Partner进行部署,并且这个热度至少会持续3年(我认为)。借此,从技术角度分享下完全虚拟化解决方案,和我的一些卑微观点。当然在内容中,仅仅从技术和利益方面做为议题,因为我不想把它变为一篇软文。

 我一直都秉承一个观点,如果某个企业迫切的需求一套虚拟化的解决方案,我认为我和Partner并没有真正得到企业的需求,因为”虚拟化”仅仅是一门技术,而通过这门技术实现的结果才是我们的需求,比如可以改变设备的物理特征,使其为我所用,支持更弹性的扩展等等,假如明天有了一门更好的技术,而”虚拟化”会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但是就今天而言,无可厚非,这门技术是最棒的。

完整虚拟化解决方案总共包含3个元素:桌面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3个要素并非缺一不可,但是如果做到3个,我认为会非常完美,尤其对于集成商而言,整个方案便会无懈可击,即使我们的竞争对手在公关方面已经到位,如果没有稳健的实施经验和技术背景,很难在同等预算中达到客户需求。

就方案和构架而言,我们先看下拓扑图(话说做张图可真花时间哦^_^ !)

1)        桌面虚拟化,往往代表最终用户的体验,集中的管理资源,得到低成本的构建,我们可以把office搬到任何一个有internet区域。

 2)        服务器虚拟化,给我带来的便利是无可厚非的,除了关键或特殊的业务,依然依靠小型机,其余很大部分系统都可以部署在VM。目前厂商的方案能够保障业务的持续访问,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资源的动态迁移。

 坦白的说,我不想卖弄这部分知识,尤其是面对许多比我更有经验的工程师。

而最关键,也是我目前涉及的 — 存储虚拟化,这里有很多值得聊的内容………

关于-完全企业虚拟化方案

3) 存储虚拟化并非陌生,即使很多一线厂商赶不及投入精力研发这部分技术,也早早的收购了这部分技术,我潜意识的一线厂商,似乎都有这样成型的方案,并且稳健的运用在客户需求中。更多的针对中,小型数据中心。

     在咖啡时间,我经常会关注下远在硅谷的IT公司,很大一部分风险投资公司乐此不疲的加入高端存储的研发行列。这些产品在投入市场后,能够很好的迎合客户的需求,而对于这部分需求,很大一部分则是由于虚拟化的引入带来的(我认为)。以VDI举例:今后公司office办公环境中,只需要在每个员工的桌面上放一个小盒子(有点像Mac Mini),配置少量缓存空间,键盘,鼠标当然还有显示器,这样就可以办公了,而我们无需担心PC和磁盘的稳定性,最关键在于员工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把office搬到酒店,家里,甚至车子里,只要能够访问互联网。  

     我要讲的是:员工在使用这种办公环境时,获得体验的良好程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存储性能,这是我们早已安置在数据中心的存储。SSD-NAND的磁盘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IOPS问题,只不过容量小一些,在VDI像虚拟服务器那样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时,期待着容量会更大一些。Ok,那成本呢?客户现有的存储设备呢?当客户的需求与最大付出无法得到平衡时,我们可以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解决问题,最终的结果有可能会比预期的还要乐观。

    存储虚拟化核心,在于首先整合异构的资源,使资源最大化的利用。让用户能够摆脱传统的硬件绑定,能够根据需求,预算自主的选购产品。IT基础设施,由硬件转换为软件(这似乎是2013年的口号,但是多少集成商能够恰到好处的做到?)

在安全上:

目前最佳的技术莫过于高可用(保障业务连续性),通过实时的镜像节点确保主数据与副本数据一致性,在单节点故障后,被动节点则立刻接管,从而保证业务连续性。高可用的节点之间可以部署在同一个机房,两个楼层之间,或者同城之间,分离的镜像站点可以规避灾难带来的区域影响。如果有需求,甚至可以平滑扩展到远程灾备站点<通过IP NetWork>。

资源利用与弹性扩展:

今后,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预算自主采购产品,选择不同厂商或不同特征的磁盘,在线扩充,在线更换,在线移除存储设备/磁盘。若干套设备将被整合成一个磁盘池,就像图中的那样。通过虚拟化的技术我们还可以预支磁盘容量,以及所有的占用容量以实际数据量为准。

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性能:

借助存储虚拟化技术,我们可以投入很小一部分SSD磁盘,解决VM启动或登录风暴,在每个VM需要高并发IOPS需求时,都能得到SSD的性能,而余下,我们可以购买更多大容量SATA磁盘:我们维持高性能存储访问同时,降低预算至60%(这并不夸张)。

       受益于虚拟化技术,我们得到了更多的辅助特征,比如之前聊的存储式分层(自动),或者是CDP,存储设备之间的负载均衡,QoS策略,动态扩容,Cache 加速,Data Migration,精简配置技术或者是扩展远程灾备站点,总之灵活性让人叹为观止!

另外:

不排除一些厂商,把存储虚拟化部分,嵌入到生产系统的层面,我自己不太看好,我微不足道的经验告诉我,即使在更小型的方案中,都需要层次清晰,如果存储虚拟化层能够独立的支持性能,我认为在今后可以更灵活的扩充:

 这让我想起,最近几次和最终客户的沟通,客户总是意味深长诉苦,一套方案在最初几乎是完美的,但是今后的每次扩展都会大动干戈,比如数据量增长,带来的磁 盘扩充,业务量过大带来的生产系统扩充,每次都不能顺利的加入目前的环境,每次改变需要提交停机申请,客户已经厌烦了在晚上陪着集成商实施。即使客户没有 一个良好的术语表达他们的需求,但是作为集成商应该知道,客户需要他们的IT环境,在成长周期能够支持弹性的,平滑的扩展,建立在最小化的停机时间内。

 其实我要表达的是,如果构建的存储虚拟层,是一套独立的层,独立的性能和独立的工作流,那么客户担心的这些,在此时此刻完全可以规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