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美酒的小伙伴们,让我们一起穿越回汉代,参加一场高规格的宴会吧。
首先,进入宴会要席地而坐,一人一席,不过这个席的大小只够容下一个人。
侍者将装满酒的尊抬上来。

东汉建武廿一年,蜀郡西工制造的一种筩形尊
尊是汉代最常见的盛酒用具,形制也是多种多样的,上图是款筩形尊,下有承璇。还有一种特殊造型的肖形尊,是把尊做成动物形状。
“苏门犀”尊,汉代工匠的巧夺天工之作
这个犀牛尊憨态可掬,为人宝爱。但复杂的造型可能会不太好刷洗。
侍女小姐姐用长柄的勺子把酒盛在耳杯中。“杯”源于“抔,”本是“手掬之抔”之意,所谓耳杯,则由杯耳得名,耳杯又叫“羽觞”,“酌羽觞兮销忧”,是借酒消愁文艺的说法。
西汉玉质耳杯
耳杯放在棜案之上,小姐姐端来恭恭敬敬的摆在客人面前,当然棜案之上还会有其他的食物,讲究礼仪的宴会上,食物与美酒在棜案上的摆设都是有固定位置的。
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漆食案
棜案是一种长方形的浅盘,铜、竹或木制,有点类似现在的快餐店端饭用的盘子。
举案齐眉,举的就是这种棜案。
安徽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朱雀衔环玉卮
还有一种饮酒器叫卮,卮最初是用木片卷制而成,所以卮曾经很内卷,后来华丽变身,变形成今天常见的杯子形状。卮有各种规格,最大的能装下一斗的酒,约2000毫升,鸿门宴中,樊哙就曾一次喝下一斗的酒,被项羽称为“壮士”。
真有人能喝下一斗的酒还能谈笑自如吗? 其实汉代的酒度数普遍不高,所以史书中记载的善饮的人比比皆是,动辄豪饮,与其说考量的是对酒精的耐受,不如说是考验一个人的胃口。
宴饮图
但汉代的酒也分清酒和白酒,清酒是一种连续投料而酿成的酒,度数高,味道也清冽香甜,白酒得名于酒汁浑浊发白,度数低,异于今日之白酒。
讲究的人家请客,或是豪富们的宴会,都会备下清酒和白酒,盛在不同的尊内,叫做“清白各异尊”,供客人们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
在汉朝,已经有了很多驰誉海内的名牌酒,比如:“宜城醪”、“苍梧清”、“中山冬酿”、“关中白薄”等等,大概堪比今日之茅台五粮液吧。
为了令美酒香气四溢,时人还将香草 等加入原料之中与酒共酿,比如椒酒、桂酒、柏酒、兰英酒、菊花酒等等。
漆杯,汉代
当时还有一种君幸酒,很常见,不知是一种酒的品牌,还是一种酒杯的名字,但这名字着实好听,“君在侧,何其幸”,只听名字就醉了。
有人千杯不醉,也有人滴酒不沾,但不擅饮者也不必沮丧,汉代不仅有饮料,而且花样甚多,比如,有一种用米粉慢慢熬成的米浆,加入蜂蜜调汁,另一种用水果做成的果浆,这种细腻的制作工艺,蜜雪冰城都不一定比得了。
夏天来一杯蜜雪冰城爽的不要不要的
鲜奶和酸奶也是有的,还有用马奶发酵制成的“挏马酒”,稍含酒精,味道甘醇甜美,这得益于中原和胡人的互通有无,胡汉争锋带来的不仅仅是战火和仇恨,也有交流与融合。
遗憾的是茶在彼时还不算成熟,只有粗粗煮成的茶汤,没有今天茶道的繁琐和精致。
如果不小心喝多了,古人也有自制的醒酒饮品—甘沰饮,是用甘蔗汁榨成,清冽可口,从生理学的角度讲,葡萄糖确实能加速酒精的代谢,古人虽不学生理常识,但对这一点早就摸透了。
汉画像砖对饮图
除了各种类型的宴会,爱酒的古人也常常沽酒小酌,自斟自饮,当时无论城市乡村已经有了多如满天星斗的酿酒作坊,酒肆在当时叫做“垆”,“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辛延年的《羽林郎》里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少女独守酒垆卖酒,被高官家的恶奴调戏的事。事实证明,一个漂亮的小姐姐独自卖酒是有危险的,千年之后还是会为小姐姐的命运担心。
当然关于酒垆最著名的还是“文君卖酒”,司马相如琴挑文君,两人私奔卖酒的故事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西汉墓出土带提梁的酒壶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辛延年《羽林郎》
买酒的人往往提着这种酒壶沽酒,当然豪富高官的家里,常常自备酿酒作坊,用瓮酿酒储酒,沽酒这种平头百姓做的事,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
汉世之人思潮开放,任侠好义,狂歌痛饮对他们来说是人生快事,“人寿非金石,年命安可期”,时人也意识到了人生短暂,宇宙无穷,应该及时行乐才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从曹操的横槊赋诗,到一介草民的怡情小饮,美酒已经成为展现汉代人精神面貌的一种不可或缺之风物。
————欢迎关注、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侵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