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威海新闻网
7月26日7点钟,桃尾铁路工程段威海线大桥车间维修工孙晓一行开始了新的一天工作。孙晓高又高又瘦,47岁从事线路维护工作28年,这是他20多年来最平常的一天。

这一天孙晓和工人们的主要工作是"起步上路",起步路就是保证铁路交通畅通安全,这是一种提升钢轨枕、钢轨的专用工具,一种线路作业。
内燃电镐、量规尺、起动机、头镐...这些工具是保护工作者最好的帮手,他们的工作依赖于这些"老家伙"。从起动机开始,然后用手持式内燃电镐进行捣碎作业,而队友用大头回填巢,这是起动工作的基本步骤,也是他们这么多年的工作流程。
双手抱住轨道外地面,一条腿跪在轨道上,另一条腿背对着地面,身体向前倾斜,眼睛平行于铁轨,这是孙晓在维修工人当轨道长平的标准动作,这个动作已经做过很多次了,孙晓自己已经记不清了。
操作结束后,孙晓总是要把轨距扛在轨道上,不时停下来测量量规和液位。为了保证行车安全,仪表不得比标准仪表大7毫米,小4毫米,这种无差错的操作标准让工人达到十二点精神。
随着气温的升高,赛道开始燃烧,道路两旁的啁啾声和内燃机声充斥着每个人的周围。在这样一个炎热嘈杂的工作环境中,我们没有任何抱怨和懈怠,仍然一丝不苟地工作。他们的脸上满是豆子大小的汗珠,流成一条"汗水之河",汗水不断滴落到铁轨或铁轨枕头上,并因高温而蒸发。
中午有一个短暂的阴天,威海铁路工程段威海线路桥梁车间副主任宋中国看着天空中的云朵说:"一旦下雨,每个人都必须在机组内待命,随时保证铁路防洪工作的顺利完成。"
宋中国提到去年的救援,2020年5月8日13时,威海线桥车间管开始零星下雨,车间全体人员待命,准备进行线路桥设备检查。7点.m,检查人员发现被淤泥掩埋,立即致电威海线路桥车间说明情况,我们立即到达现场,清理现场线路淤泥和水流分流情况。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防线终于被清除了。线路清空后,孙晓被安排由另一名工人看守。
到2点.m,云层早已消失,门口可以感觉到热浪,但工人们收拾好工具,向太阳出发。
从机组到施工现场大约需要20分钟,道路多为崎岖不平,轨道上的"路"甚至不能称为一条路。宋告诉记者:"除了我们没有人可来,还有一些地方更难去。"在这里,记者们非常努力地上去,工人们也肩并肩地把所有设备都抬到顶端。
休息期间,人们聊起了当天的天气,说天气已经在照顾他们了,出门时没有茴香正水。现场保护官员宋宇说:"高温轨道温度可以达到50°C以上,肉眼可以看到轨道上方形成的热浪,中暑很常见。"
说起自己最开心的事情,宋中国尴尬地笑了笑:"我们以前只有100多份工资,现在还有4000多份工资,这让我很开心,虽然每天都在外地,但我和同事们在一起很开心。"
其实,线路维护工人的工作并不局限于起动路,在起动路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更换一些旧零件,起步后要给路油等等。
自1995年桃尾铁路建成以来,全段路段没有发生过事故,感谢每一位工人为铁路默默付出的报酬,他们的工作可能不为人知,但他们的努力可以保证每个人通过这条铁路的安全,这是他们工作背后的动力, "安全不是小事,我们的工作不能有一丝偏差,"宋说。每当火车安全通过时,这是对他们工作的最大肯定。(嗨威海客户实习记者刘鹏雪/温记者孙大伟/图)
本文摘自威海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国家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传播和传播服务。
用户名: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