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那些古装剧中的人去餐馆吃饭的时候,不仅想吃,还发现他们有的用大块的银锭,有的用一些散碎的银子。走的时候把钱一扔说:不用找了。难道古代店主是傻子吗,他不怕顾客给的钱不够吗?

不仅不怕,有时候他们看到有人拿出几两的银子,就知道是位大主顾,还会连忙说:大爷来我们这是我们的荣幸,不用给钱。不过说是这么说,他们还会把钱收起来的,之后就是一阵吹捧。
这些人可是用钱挣来的面子,之后他们来店里店主会更好的欢迎他们。不过店主真的不怕钱不够吗?我们共同来看一下。
白银,就是现在的银,因为它是白色,所以就称为白银,与之相对的黄金也是这样。古代的工艺没有现在发达,所以当时的白银是很珍贵的,普通老百姓甚至没见过大锭的元宝。
而且古代的白银制造的重量是不一样的,一两,五两,十两,还有百两的。根据当时和现在的计量单位换算之后,一两银子大概价值3000元人民币左右,那可是很值钱的。
不过我们知道古代的一两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所以带着这些银子实在是不方便。再说拿着大量的银子实在是不安全啊,所以就把大块的银子直接切开,分成一块块小碎银子,这样不仅方面携带,使用也很方便,在进行贸易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找不开钱的尴尬。
这些银子流入市场之后,时间长了也会出现问题啊!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机构,叫做钱庄。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银行了,它的作用就是进行钱币的流通。还可以把碎银子重新铸成元宝或者把元宝换成碎银子,这就方便了很多。
不过钱庄进行这项工作也需要专业的银匠和特定的模子,银匠在容器中挖一个小坑然后将银汁灌在小坑中,就成了碎银子。
不过这样钱庄的老板就要给银匠发工资,还有运营的成本。所以他们也会收取一定的费用,还有就是他们在进行银子再造的过程中也会使一些小手段,银匠有时候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这样就会收点外快啥的,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因为这样会影响钱庄的信誉。
一般来说,古代如果用碎银子结账的话是很麻烦的,需要用特定的秤来称重量。还要看成色。像古装剧中吃完饭,扔下银子就走,这种现象其实是不存在的。
其实相比于银子,古代最流通的货币是小面额的铜钱,好算账而且方便携带。看到这,小伙伴们应该知道古代的碎银子没有面额,是怎么看值多少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