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保障冬奥|大跳台的设计给运动员强烈“作用力”

保障冬奥|大跳台的设计给运动员强烈“作用力”

▲不少运动员都对首钢大跳台赞不绝口。赵瑞 摄

谷爱凌在夺冠后接受采访时表示,首钢大跳台是自己滑过最好的场地。“这个场地,首先它搭的度数是非常好的。而且正常情况下,雪造的这种场地,是非常硬的,而且很容易结冰。但这里其实并没有那么硬。”谷爱凌笑着说,她并不知道如此理想的场地是怎么做到的,但在首钢大跳台比赛的感觉非常好。大跳台如何搭建?为什么感觉这么好?首钢滑雪大跳台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给出了答案。

助滑道的坡度设计更为精确

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评价,是对体育场馆在竞赛使用状态下,最权威的判断。也正因为如此,首钢大跳台在设计之初,就专门访谈过大批运动员,了解专业人士的具体需求。“他们认为什么样才是最好用的大跳台、怎样设计更好、他们会在意哪些,我们都有吸纳。”张利说。

“场地搭建的度数是非常好的,感觉很不错。”谷爱凌为何会有这样的体验呢?张利介绍说,对运动员来讲,感知的最主要坡度是助滑道的坡度。

“起跳前做所有准备都在助滑道,这决定了所有准备状态所能达到的程度。首钢大跳台的助滑道坡度是37.8度,这是由国际雪联的专家计算而来的。”张利表示,相比于此前的一些跳台,首钢园中建设的这个永久跳台,坡度控制更为精确、助滑道更宽、落差更大,因此对运动员有更好的加速准备和体验。

工业遗存给运动员不一样的刺激

首钢大跳台所处的环境和多元素融合形成了强烈的“作用力”。

“人在感知空间时,会受到对周边所有景物认知的影响判断。”张利分析说,首钢大跳台朝向群明湖,跳台周边工业遗产所拥有的整体环境,都对运动员心理有不一样的刺激。“从跳台的斜行电梯一出来,周边的各种工业遗产就在脚下,眼前雪道通向的也是工业遗产环境。助滑下坡中,对他们会是很兴奋的体验。”

雪面软粘性大有助于发挥

谷爱凌所言的“场地舒适不硬,不怎么结冰”,张利也给出了分析解答。他认为,背后主要原因是温度、场地结构等方面的差别。

“谷爱凌此前参加的一些比赛,不少时候是在山里,风大且相对较冷。但首钢大跳台在城区,温度比较高,这是有差别的。”张利说,特别是比赛安排在上午,太阳能以较大倾角照到雪面上,“雪面软、粘性大,运动员会喜欢。”

第二个因素是,首钢大跳台本身是永久建筑结构,比临时结构更加稳定。张利说,可以把首钢大跳台想象成一座桥梁。竞赛时,“桥”上区域“从震动的感知上来说,稳固且有弹性,就不会显得那么硬。”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冬奥会刊。

保障冬奥|大跳台的设计给运动员强烈“作用力”

来源 客户端 冬奥会刊 | 记者 李松林 钱绯璠

编辑:韩烨

流程编辑 邰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