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保障冬奧|大跳台的設計給運動員強烈“作用力”

保障冬奧|大跳台的設計給運動員強烈“作用力”

▲不少運動員都對首鋼大跳台贊不絕口。趙瑞 攝

谷愛淩在奪冠後接受采訪時表示,首鋼大跳台是自己滑過最好的場地。“這個場地,首先它搭的度數是非常好的。而且正常情況下,雪造的這種場地,是非常硬的,而且很容易結冰。但這裡其實并沒有那麼硬。”谷愛淩笑着說,她并不知道如此理想的場地是怎麼做到的,但在首鋼大跳台比賽的感覺非常好。大跳台如何搭建?為什麼感覺這麼好?首鋼滑雪大跳台總設計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給出了答案。

助滑道的坡度設計更為精确

運動員、教練員和裁判員的評價,是對體育場館在競賽使用狀态下,最權威的判斷。也正因為如此,首鋼大跳台在設計之初,就專門訪談過大批運動員,了解專業人士的具體需求。“他們認為什麼樣才是最好用的大跳台、怎樣設計更好、他們會在意哪些,我們都有吸納。”張利說。

“場地搭建的度數是非常好的,感覺很不錯。”谷愛淩為何會有這樣的體驗呢?張利介紹說,對運動員來講,感覺的最主要坡度是助滑道的坡度。

“起跳前做所有準備都在助滑道,這決定了所有準備狀态所能達到的程度。首鋼大跳台的助滑道坡度是37.8度,這是由國際雪聯的專家計算而來的。”張利表示,相比于此前的一些跳台,首鋼園中建設的這個永久跳台,坡度控制更為精确、助滑道更寬、落差更大,是以對運動員有更好的加速準備和體驗。

工業遺存給運動員不一樣的刺激

首鋼大跳台所處的環境和多元素融合形成了強烈的“作用力”。

“人在感覺空間時,會受到對周邊所有景物認知的影響判斷。”張利分析說,首鋼大跳台朝向群明湖,跳台周邊工業遺産所擁有的整體環境,都對運動員心理有不一樣的刺激。“從跳台的斜行電梯一出來,周邊的各種工業遺産就在腳下,眼前雪道通向的也是工業遺産環境。助滑下坡中,對他們會是很興奮的體驗。”

雪面軟粘性大有助于發揮

谷愛淩所言的“場地舒适不硬,不怎麼結冰”,張利也給出了分析解答。他認為,背後主要原因是溫度、場地結構等方面的差别。

“谷愛淩此前參加的一些比賽,不少時候是在山裡,風大且相對較冷。但首鋼大跳台在城區,溫度比較高,這是有差别的。”張利說,特别是比賽安排在上午,太陽能以較大傾角照到雪面上,“雪面軟、粘性大,運動員會喜歡。”

第二個因素是,首鋼大跳台本身是永久建築結構,比臨時結構更加穩定。張利說,可以把首鋼大跳台想象成一座橋梁。競賽時,“橋”上區域“從震動的感覺上來說,穩固且有彈性,就不會顯得那麼硬。”

更多内容敬請關注冬奧會刊。

保障冬奧|大跳台的設計給運動員強烈“作用力”

來源 用戶端 冬奧會刊 | 記者 李松林 錢绯璠

編輯:韓烨

流程編輯 邰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