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老宇:中国速滑影响了我的命运(下)
(接上期)
袁老师此时突然叫停:“够了。”他转过脸来问我:“你知道轻井泽吗?”
这下把我震住了。“轻井泽”是个什么鬼?我无言以对。
“你肯定没听说过。”袁老师没等我回答就接着说:“轻井泽是日本首都东京旁边的一个旅游胜地。可能是个挺浪漫的地方吧,当今太子明仁和太子妃美智子就是在那儿的网球场相遇相知的。由于那儿海拔很高,冬天很冷,运动设施又好,今年的世界速度滑冰锦标赛就在那个地方举行。中国派出了四男四女一共八名速滑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根据有关记录:四名男运动员是:王文生、苏洪斌、罗致焕、王金玉;四名女运动员是:杨云香、孙洪霞、刘凤荣、王淑媛。)。这是咱们国家第一次向资本主义国家派出运动队参加比赛。知道吗?第一次!比赛刚刚结束。你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
(上图:参加1963年世界速滑锦标赛的中国运动员)
天哪!我哪知道啊?那时家家都没电视,万一我要特别想看电视,就要到郭小川家或者李季家去蹭看。收音机只许收地方台。绝对不允许听外国台。我们能看的报纸也只有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少年报。连唯一登点儿外国信息的《参考消息》当时都不让中学生看。我连轻井泽都没听说过,我怎么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
此时,袁老师眼睛里极其少有地闪烁出青春的耀眼光芒。他不无兴奋地说:这八个运动员全部都是超水平发挥!超水平呀!你明白吗?这八个小宝贝、小祖宗,好样的!比在国内他们的运动成绩都提高了一大截!知道吗?3秒!5秒!甚至10秒!
我当时一点冰上运动的知识都没有。心想提高3秒5秒10秒这算个啥呀?不过,看着袁老师激动的神情,我知道,可能这事确实很了不起。
后来我才知道:那一年去轻井泽的最年轻的运动员是19岁的黑龙江女孩王淑媛。她是第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居然就获得了一千米速滑的亚军,个人全能也获得了第六名,她实在太不简单了,也太幸运了!
22岁的大陆全国冠军王金玉在那个运动队里就算老将了。那一次他的个人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还打破了男子速滑个人全能的世界纪录。在此之前,他曾多次在苏东地区的国际比赛中为中国拿到奖牌,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冰坛元老。这次在轻井泽的表现也不俗。
在轻井泽,最耀眼的中国运动员是21岁的朝鲜族农村青年罗致焕,他在1450米比赛中,以2分9秒2的成绩战胜了所有的对手,成为在世界速滑锦标赛上夺得冠军的第一位中国人。世界冠军呀!那是中国在继乒乓球拿了世界冠军后,又一次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这就是袁老师特别激动的原因。顺便说一下,从那时以来,罗老始终站在冰上运动的第一线。包括在刚刚开幕的本届冬奥会上,已经81岁高龄的他还作为护旗手健步走上了开幕式的大舞台。
要知道,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联合国不承认中国,国际奥委会也不承认中国,全球上演反华大合唱。所以我们几乎没有可参加的世界性体育运动项目。后来只有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和国际速度滑冰联合会接受了中国。这样,中国就开始突击建设和培养自己的乒乓球和速度滑冰的队伍。乒乓球可能还好一点,香港还有些优秀的老运动员可用,比如容国团、姜永宁。可上哪儿去找会溜冰的人呀!就只好从黑龙江的农村找了一批孩子来从头现学。王淑媛就是这么来的。她说,她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溜冰,也不想学。但当时家里特别穷,没衣服穿,听说参加溜冰训练可以得一套秋衣秋裤,她就高高兴兴地来了。没想到这一来还真发现,自己就是个溜冰的天才。
袁行云老师说:你看见了吗?他们都是村里出来的孩子,他们受过多少训练?见过多大世面?可到了轻井泽,到了世界赛场上,他们就超水平发挥了!他们就超越自我,就创造奇迹。这就叫轻井泽时刻!这就叫轻井泽精神!你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个东西!
你说什么要去北大荒?你扯什么黄宗英和侯隽?我看你完全是在逃避。你参加完高考再说吧。你考不上大学再去也不迟。我说,同学,你也到了这个时刻了。你念了那么多名著、背了那么多古诗,记了那么多四六句、长短文。看得出你是真心喜欢,是读懂读通了。你也该展示了!你也该表现了!我看你的语文没问题。什么政治、历史,也问题不大。只要语文通了,就一通百通。回去跟你妈妈说,班主任让你报考文科。从现在起你就开始天天补政治和历史。不许再三心二意。这就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时刻!现在就要登高抚弦,一唱天下白!从今天起你就不要再说什么你是理工科学生了!理工科跟你没关系。你就是个彻底的文科生,你爸就是个文人,你就是天生的文科胚子文科命!懂了吗?
他拿起了帽子,又看了我一眼,说:你不是还要去找王进喜吗?先想想他的话: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
他再不理我,正正地戴上他那顶高高的、没帽沿儿的夏伯阳式黑呢帽子,甩了甩长长的衣袖,整了整他的长衫,就像往常那样,峨冠博带、高驰阔步、飘然而去。每每此时,我看着他,就像看着披发行吟的屈原屈大夫……但今天,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朦胧中我感觉到:袁老师今天替我决定了一件大事。
回家的路上,我一路小跑,难掩心中激动。我努力回想,袁老师跟我讲的太多、信息量太大。除了我们赢了,祖国夺冠了……之外,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两个词:轻井泽精神,超水平发挥。
回家以后,我就对我妈说:我要考大学了。我妈说:不是不让你考吗?学校又让了?我说:不是!我要考文科。我妈马上说:不行呀!你文科不行!而且只有三个月了,文科好多课你都没学过。我说:您就别管了!我们老师都说我行。拜托!你去看看上什么地方有轻井泽冰上运动会的照片?有多少要多少,帮我找找。
我妈说:啥?轻井泽?你还有时间看闲书呀!
我妈说归说,我要的东西,她都会尽量找。尽管她肯定不知道什么叫轻井泽,一周后她就从戏剧家协会的图书室里找来了一本最新的新体育杂志,上面全是轻井泽锦标赛的照片。
说实在的,到那时为止,我就根本没有真正看过滑冰比赛。上哪儿去看呀?中国当时连一个能举行比赛的室内滑冰场都没有。那些黑龙江的小子姑娘们都是从自己家门口往北走找冻冰的河流湖泊去练习。王淑媛有一次直接掉到冰窟窿里差点淹死。幸好她胆大心细又会游泳。反正他们是极其不容易。就这连小米加步枪都不如的条件,中国速滑竟这么快就进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而现在我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偶像,我把他们贴在我的床头。我也有了我人生的第一个目标:高考。我整个人完全进入了备考和临考状态。心里只有一句话:轻井泽精神,超水平发挥。
我把历史书、政治书和语文书打开,用一个月的时间把它们梳理成了相互关联的三百个问题,又认真写出了自己的标准答案。接着用一个月的时间,我把这三本厚厚的笔记缩写成了九页纸。最后一个月,我天天过这九页纸,把它们进一步变成了九行字,并且滚瓜烂熟地背了下来。多少年后,我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方法叫思维导图。呵呵,我那时就无师自通地发明了自己的思维导图。
1963年高考后不到一个月,天气已是酷热了,一天下午,我收到了邮局送来的北京经济学院(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我还真没什么特别激动的感觉,不过我妈看到通知后,竟然一下子把我抱了起来,是那种公主抱。我从来没想到过我妈的力气会那么大,何况那时她已经比我低一头了。我才明白,我妈真的是比我自己还想让我考上大学。也许她一辈子没上过大学,把这件事情看得特别重。上大学后,我有一天偶然到她在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办公室去,发现我中学毕业时的标准照就压在了她桌面的玻璃板下,当然是被放大的,而且是唯一的一张照片。以前她的玻璃板下面压的都是我两个妹妹的照片。呵呵,这是个重要的变化。
我从小觉得我妈总是忽视我。从八岁起她就把我送到寄宿学校,一呆好多年,周六下午自己回家,周日下午又自己去学校。学校在郊区很远的地方,要长时间乘长途公共汽车。而且她从来没到学校来看过我。(我现在非常奇怪,那时八岁的小孩子怎么那么能干?)
平时在家,她的心思也全放在我的两个妹妹身上,把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带出去显摆,包括带去会见苏联专家。她从来没想过带我,看得出来她嫌我不讲卫生,邋里邋遢,爱流鼻涕,身上衣服总是这儿破了个口子,那儿开了个缝。当然,就算她想带我,肯定我也不会跟她去。但我上大学后,我妈对我的态度明显大大改变。我感觉我快成了她的骄傲了。对此,我又挺害怕。我总想躲我妈远点。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北京。不过,这次又没成。再等吧。
(上图:陈老宇全家福,1965)
进入大学时代后,我居然就和小学、中学时代完全判若二人了。现在想想,从上小学开始,到整个中学结束,我内心总感觉自己处处不如人,又不知道原因。所以,中小学那些年我过得有些压抑,个子也长不起来。特别是在人前不敢说话,和同学不敢打交道,更不敢竞争。我打球抢不到球,赛跑跑不直道,走路歪歪斜斜,看什么东西半天都看不清楚。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到高考体检才发现:左眼视神经萎缩。也就是说,我其实是个独眼龙。我爹妈居然一直都不知道。后来有同学调侃我说:你是一目了然呀!那你就闭上一只眼睛试试,哪怕半天。你看看,如果你只有一只眼睛。你的视野不全,你获得的视觉信息全部减半,你会感觉怎么样?所以,人生呀!我自幼没得抑郁症应该说就是万幸了。
但是,高考的成功解开了我内心的这个死扣。袁老师说我语文好,我的语文从此就真的好起来了!轻井泽时刻改变了我,轻井泽精神唤醒了我。我应该相信奇迹,我完全有可能超越自己。而且,我是以理工科的背景进入了一个文科院校。其实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和财会学,特别需要理工科的知识背景。这样,我反而如鱼得水。
记得当时北京经济学院一年级的课程:高等数学、金属工艺学、制图学……这些课让我的文科背景的同学们全都苦不堪言,而我则全部轻松夺冠。这对一个从小学习不起眼的差生,会是什么感觉?此后我就下决心要年年夺冠,竟然也就成功了。整个大学期间,我忽然成了在班上保持全优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你只要仔细钻研一下,经济学其实和物理学、无线电学一样有意思。当时经济院校的专业课就是马克思的一本《资本论》。当我听说主讲《资本论》的杨伯琪教授曾读过它七遍,我就暗下决心,我至少要读个三遍吧。嘿嘿,你真读下去,你就会被马克思完全迷住。那种哲理逻辑和历史逻辑的高度思辨的统一,那种丝丝入扣、无懈可击的理性分析,让你不得不服。这就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到几年后离开北京经济学院时,我已经满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要当一个经济学者了。(反正我也没希望成为物理学家或者无线电工程师了。)当然,我也不知道这个愿望实现了没有。可能直到2000年我和友人一起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时,才算勉强实现了一点点吧。
我大学毕业后,终于远远离开了我妈,到了离北京最远的云南。在那儿我经历了工农兵所有的生活,在工厂、农村和部队都混了相当一段时间。到1978年国家重新恢复高考时,我又故技重萌、拿出了十五年前自创的思维导图式备考手段,默念着轻井泽之神的保佑,再次报考了我的母校北京经济学院,当然这次是考研,我再次获胜,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后来我成了大陆第一个劳动经济学硕士学位的获得者,我的毕业证书和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学位证书都被我校校史馆收藏了。再后来,我调入了劳动部(现在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记得当时的部长阮崇武第一次找我谈话,竟然就是和我讨论《资本论》。天呀,那不正中下怀吗?想想也对,劳动部主要研究劳动。而《资本论》本质上就是一部关于劳动的经济学说和百科全书。
唉,我的轻井泽时刻!我的轻井泽精神!是不是轻井泽改变了我的命运和人生?
我现在要郑重地为母校北京市第21中学代言。我校不是流氓学校,没出过任何流氓人物。我校只是没有隔壁的22中有名,因为他们学校出过一个不爱读书的庄则栋。没办法,体育就是有无敌魅力!庄则栋再不爱读书,也让22中扬名天下。但是,我要强调,我21中是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北平私立崇实中学,创建于1865年(1952年改用现名),有长达157年的辉煌历史(比22中的历史长59年)。这里毕业的都是爱读书的人,有科学家钱三强、名演员于是之、戏剧家吴祖光……当然啦,还有爱读书的我。
我校校风严谨,师资队伍尤其强大。我上学时,就有一大批像袁行云这样身怀绝艺、品德高尚、关爱学生的老先生、老教师在校任教。
再说说我的语文老师袁行云吧。我过去说过袁老师家学渊源,但没往深说。实际上,他爹爹袁励准是满清的大牌进士,当过光绪和宣统两位万岁爷的老师,不但学问了得,而且书法盖世。现在中南海大门口的“新华门”三个大字就是他爹题写的。别的我想就不用多说了。
袁行云老师和他的妻子查良敏老师解放后一直在北京21中教书。夫妻俩人在一个学校当老师在北京极少见。袁老师教语文,查老师教数学。当时他们夫妻俩就是我校的台柱。现在大家都知道,查老师的是海宁查家的后代,她有个弟弟叫金庸(查良镛)。当然,这方面袁老师也不会示弱,他有个外甥女叫琼瑶。
从袁老师给我讲轻井泽精神,你就可以看出,在那样一个完全闭关锁国的时代,他一直保持对时代脉搏的高度敏锐。从那以后,我也逐渐明白了,体育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竞赛、比赛、比拼、对抗,有一种特殊的激励功能和激发作用,能够使人超越自我、创造奇迹。体育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它可以弥合人们由于文化、财产、信仰、宗教、政治,甚至意识形态等等带来的巨大差异,激励和凝聚起几乎每一个人。
袁行云老师在改革开放后离开了工作多年的21中,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历史研究所担任研究员。著有《许慎年谱》、《许瀚年谱》和《清人诗集叙录》等书。特别是《清人诗集叙录》中,共著录了清代2511位诗家之诗集,工程之大令人惊叹。在没有电脑和数据库的时代,他以个人之力完成如此浩瀚之事业,他身上积蓄的力量不可思议。启功老师亲自为他撰写的这套书题写了书名。
上面几张我搜集到的图片包括了袁先生《清人诗集叙录》的照片和他的亲笔手迹。用以纪念我敬爱的、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的袁先生。我想,语文老师应该是世界上最酷的老师。毕竟,说到底,人生的一切都是用语言和文字来构筑的。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他可能就会帮助你释放出你心灵最深处的巨大能量,而你则会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他一辈子。
你们可以看出:我的童年是完全野蛮生长的。那么,野蛮生长好不好?现在想想:没人管也好也不好,一分为二。关键是你能不能自己建立起自己的内驱力。我感觉我那个时代的人生无法复制。那时我有足够多的自由,也有足够多的选择机会。但是,我非常缺少陪伴,非常缺少帮助,非常缺少指导。孤独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幸好有一些很好的老师帮助了我,他们弥补了我父母的不足,也弥补了我人生的不足。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在我人生的微妙时刻,袁先生用中国体育的重大成就来激励我、鼓舞我,帮助我顺利度过了自己的关键年。不但顺利实现了人生的升维,而且面对无可奈何的命运挑战,让我实现了个人志向和个人兴趣的重大转移,顺利地从一个理工男变身为一个文科男。应该说我还是很幸运的。过了这个坎后,总的看来,我还是过了一个挺好的一生。
(the end)